预言日本7月大地震作者改口了 称7月5日“不一定会发生”!

热点 (7) 2025-06-29 15:12:38

预言日本7月大地震作者改口了 称7月5日“不一定会发生”! (https://www.astrots.cn/) 热点 第1张

预言日本7月大地震作者改口了

  【预言日本7月大地震作者改口了】近日,因“预言日本7月5日将发生毁灭性地震”而引发全球恐慌的日本漫画家龙树谅(竜树谅)通过新书《天使的遗言》公开改口,称“7月5日不一定会发生大事”,并澄清此前预言中的具体日期系出版社营销策略,非其本意。这场持续数月的“末日预言”风波,随着作者亲自“转向”,逐渐显露出谣言传播与科学防灾的深层博弈。龙树谅的预言最早源于1999年出版的漫画《我所看见的未来》。书中曾“预言”2011年3月日本东北地区将发生大地震,与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的时间高度吻合,使其被部分网友封为“日本龙婆”。2021年,该书再版时,出版社在封面以红底白字标注“2025年7月5日将会发生真正的大灾难”,并新增“日本与菲律宾间海底破裂引发海啸,三分之一国土沉没”的科幻场景描述。今年5月起,相关预言在社交平台疯传。截至5月15日,相关视频超1400条,总播放量突破1亿次。泰国女预言家、日本理论物理学家保江邦夫(声称从NASA获得“小行星7月5日撞击日本南部海域”情报)等人的推波助澜,进一步加剧恐慌。受此影响,日本旅游业遭受重创:外国游客取消行程,中国部分航空公司减少赴日航班,东京便利店防灾应急包被抢购一空,社交媒体“#725求生指南”话题阅读量达10亿次。

  面对愈演愈烈的恐慌,70岁的龙树谅在6月28日发行的新书《天使的遗言》中首次系统回应。她坦言:“7月5日只是我做梦的日期,并非灾难发生日。”书中披露,2021年再版时,出版社为营销炒作,在未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将“做梦日期”与“灾难日期”强行关联,甚至在封面标注具体时间。她强调:“《我所看见的未来完全版》部分内容违背我的意愿,做梦的日期不等于事情发生的日期。”

  龙树谅进一步解释,自己从1976年开始记录“预知梦”,但预言的价值不在于“准不准”,而在于推动社会重视防灾。她透露,书中关于“新大陆隆起连接日本、台湾与香港”的科幻场景,实为对灾难的“警示性想象”,与地质理论无关。对于预言引发的抢购潮,她表示:“若能借此提醒大家做好准备,也是好事。”

  日本政府及专家自预言发酵以来持续辟谣。日本气象厅在官网重申:“明确宣称可预测地震时间地点者,多为谣言。”地震学家指出,大地震通常伴随明显前兆,如2011年“3·11”地震前一周,全球曾发生8起6级以上地震,其中4起位于日本。但目前全球地震频率低于平均值,处于“地震平静期”,无异常征兆支持“2025年大地震”说法。

  日本政府3月发布的《南海海槽大地震风险评估报告》显示,未来30年内,该区域发生8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概率从70%提升至80%,最大震级或达9级,可能引发大海啸,预计死亡人数达29.8万。然而,报告强调风险长期存在,而非特定于7月5日。

  这场风波折射出日本社会对地震的深层恐惧。311大地震的创伤记忆、南海海槽地震带每100—150年一次的活跃周期,以及近期千叶县、静冈县等地观测到的地震先兆(如地下水升温、地震静稳化现象),均加剧了公众的不安。东京迪士尼乐园所在的千叶县,因邻近首都圈,成为恐慌焦点之一。

  专家呼吁,与其盲目相信预言,不如加强日常防灾准备。熊本大学学者横濑久芳提醒,鹿儿岛近期的密集地震可能预示能量释放,需警惕现实风险。香港学者K Kwong建议赴日者必备本地电话卡以接收地震警报,并随身携带水与干粮。日本“灾备公寓”配备的折叠逃生梯、家庭防灾包中的压缩饼干与净水设备,亦成为参考范本。

  随着龙树谅的改口,这场持续数月的“末日预言”风波逐渐平息,但其引发的讨论远未结束。正如她在新书中所言:“‘预知’是警告,无论7月5日是否会成为预言中的‘末日’,科学防灾远胜于盲目恐慌。”当东京地铁里《我所看见的未来》的广告被防灾宣传海报取代,当便利店应急包的热销转向常态化储备,这场风波或许正推动日本社会向更理性的防灾文化迈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