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来首次 中国外长王毅今起访印
【三年多来首次 中国外长王毅今起访印】8月18日,一架承载着亚洲地缘政治重要使命的专机从北京启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中印边界问题中方特别代表王毅开启三年多来首次印度之行。此次访问不仅标志着中印高层互动按下“重启键”,更被国际观察家视为两国关系从“战略对峙”转向“务实合作”的关键转折点。此次访问是自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国外长首次踏上印度土地。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此前强调:“中印同为发展中大国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实现‘龙象共舞’是双方正确选择。”这一表述与2024年10月中印领导人在喀山会晤达成的“互为发展机遇、非竞争对手”共识一脉相承,为双边关系定下积极基调。访问期间,王毅将与印度外长苏杰生、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举行三场关键会谈。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将重点讨论三项核心议题:一是落实喀山会晤达成的6点边界共识,包括建立边境管控协调机制;二是重启已暂停五年的边境贸易,拟通过乃堆拉山口等指定口岸恢复商品流通;三是为印度总理莫迪本月底可能的访华行程铺路,若成行,这将是印度领导人时隔7年首次访华。中印边境局势的缓和是此次访问的核心背景。2024年以来,双方通过17轮军长级会谈和两次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逐步建立起“脱离接触-建立缓冲区-制度化管控”的三阶段解决框架。去年12月,王毅与多瓦尔在北京达成6点共识,明确“不使分歧上升为争端”的原则;今年6月,多瓦尔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向王毅表达印方主办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的意愿,为本次访问奠定基础。军事层面的进展同样显著。据《印度快报》披露,双方正就减少实控线附近驻军进行实质性谈判,拟在加勒万河谷、班公湖等敏感区域设立“非军事化走廊”。印度陆军参谋长马诺杰·潘德近期公开表示:“减少军事对峙符合两国利益,印方愿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这一表态与2020年冲突时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
中印关系回暖的深层逻辑,与全球贸易格局剧变密切相关。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以“采购俄罗斯武器”为由,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并威胁取消印度“发展中国家普惠制”待遇。此举直接冲击印度纺织、制药等支柱产业,导致卢比汇率单月贬值4.2%。印度《经济时报》评论称:“美国将贸易武器化,迫使新德里重新评估‘向东看’战略。”
在此背景下,中印经贸合作加速回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达78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其中印度自华进口机电产品、化工原料等中间品占比提升至65%。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国正就重启边境贸易进行最后磋商——拟通过乃堆拉山口恢复藏毯、香料等特色商品交易,该口岸曾创造年贸易额超3亿美元的纪录,对改善西藏、锡金边境地区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中印关系的改善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南方国家战略自主性增强的缩影。在8月21日至23日印度外长苏杰生访俄期间,三国将讨论扩大本币结算范围,目前俄印贸易中卢比-卢布结算占比已达65%,较2022年提升近50个百分点。这种“去美元化”合作与中印在金砖国家支付系统、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等机制中的协作形成联动,构成对美元霸权的隐性挑战。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分析指出:“当印度开始用人民币结算部分石油贸易,当沙特接受中国数字货币支付,当东盟国家推进本币结算框架,一个绕开SWIFT系统的新金融网络正在形成。”这种趋势与中印在边境管控、贸易畅通等领域的合作形成共振,预示着全球权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尽管中印关系呈现积极势头,但挑战依然存在。印度智库“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提醒:“双方需在边界问题、市场准入、投资审查等领域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机制,避免重蹈2020年冲突覆辙。”中国外交部则强调,中方愿与印方“从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分歧,在上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加强协作”。
站在历史维度审视,此次访问恰逢中印建交75周年。从1954年周恩来与尼赫鲁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2025年两国在金砖机制下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中印关系的演进始终与亚洲秩序重构紧密相连。当王毅的专机降落在新德里机场,他携带的不仅是边界管控方案,更是一份关于亚洲世纪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中国方案——这或许才是此次访问最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