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年 A股再现“双2万亿”
【时隔10年 A股再现“双2万亿”】8月14日,A股市场以2.3万亿元成交额和2.055万亿元两融余额的“双突破”数据,时隔十年再度引发资本市场震动。这是继8月13日后连续第二个交易日实现“成交额+两融余额”双双突破2万亿元,成为继2015年杠杆牛市后,A股历史上第七个“双2万亿”交易日。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既有居民储蓄“搬家”、外资加速流入的流动性支撑,更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资本市场的深刻变革。时间回溯至2015年5-6月,A股曾连续多日出现“双2万亿”盛况,但彼时市场被高杠杆资金主导,两融余额占市值比例一度超过15%,市场平均维持担保比例跌破警戒线。最终,这场“杠杆牛”以股灾收场,留下深刻教训。十年后的2025年,同样的数据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市场逻辑。数据显示,当前两融交易占比约8.5%,远低于2015年峰值水平;市场平均维持担保比例连续三个月维持在270%以上,显示杠杆资金使用更趋理性。华创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指出:“2015年靠的是场外配资推动的流动性狂欢,而2025年则是‘基本面改善+流动性宽松’双轮驱动,市场定价机制已显著成熟。”支撑本轮行情的核心力量,来自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刻调整。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住户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降0.78万亿元;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同比多增1.39万亿元。这种“存款搬家”现象直接源于权益市场赚钱效应——7月A股新开户数达196万户,同比增长71%,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超99%。“00后”新股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银行理财收益率不到2%,而股市里科技股动辄翻倍,身边朋友都在讨论股票,恋爱都不想谈了。”这种代际资产配置观念的转变,正在重塑资本市场格局。据浙商证券测算,2020年以来居民积累的超额储蓄约4.25万亿元,在存款利率下行周期中,这部分资金正加速向权益市场迁移。
外资的动向同样值得关注。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全球多头基金7月净买入中国股票27亿美元,较6月翻倍;国际金融协会数据则显示,当月中国股市净流入超60亿美元,占新兴市场总流入的36.8%。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策略师王滢分析:“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相对优势、政策环境的稳定性以及资产估值的吸引力,构成外资增持的核心逻辑。”
与十年前“鸡犬升天”的普涨行情不同,2025年的A股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8月14日,尽管三大指数全线飘红,但上涨个股仅2000余只,下跌个股超过3000只。这种“指数牛市”与“个股熊市”并存的局面,反映出资金对优质资产的集中追逐。
半导体板块成为本轮行情的“领头羊”。8月12日,寒武纪股价突破848元,市值超3500亿元,带动整个芯片板块掀起涨停潮。上海合晶、盛科通信等个股单日涨幅均超19%,展现出市场对科技自主创新的强烈信心。与此同时,创新药、AI算力、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也持续获得资金青睐,舒泰神、广生堂等个股年内涨幅均超300%。
传统行业则表现分化。煤炭、房地产板块年内跌幅分别达10.02%和6.52%,与科技股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新经济”与“旧动能”的冰火两重天,正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在资本市场的真实写照。
与2015年单纯资金推动的行情不同,本轮“双2万亿”背后有着坚实的政策与基本面支撑。政策层面,反内卷政策重塑产业竞争格局,AI算力基建提速、半导体国产替代突破等举措,推动科技板块估值中枢系统性抬升。流动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降准、逆回购等操作释放长期资金,为市场筑牢根基。
基本面改善同样显著。上市公司中报数据显示,电子、医药、电力设备等本轮行情核心板块业绩增速均超20%,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兴业证券策略团队指出:“当前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若经济复苏超预期,估值有望向均值回归,这将为市场提供持续上行动力。”
面对时隔十年的“双2万亿”盛况,市场各方观点不一。乐观者认为,居民储蓄“搬家”、外资流入、政策支持三重因素共振,A股有望迎来长期慢牛行情;谨慎者则担心,当前市场赚钱效应过度集中,一旦科技板块调整,可能引发资金撤离。国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师表示:“当前市场已迎来增量资金拐点,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居民存款与理财到期高峰将释放巨量资金,叠加外资配置提升、长线资金入市等因素,A股流动性具备持续支撑。”但他同时提醒:“投资者应避免盲目追高,重点关注业绩确定性强的科技龙头和消费白马。”十年轮回,A股市场已今非昔比。从杠杆驱动到价值驱动,从散户主导到机构主导,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是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的必然结果。当“双2万亿”成为新的历史坐标,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成熟、更理性、更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正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