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救回“身首离断”患者
【中国医生救回“身首离断”患者】近日,上海长征医院手术室内,一场持续3小时的生死博弈落下帷幕。当颈椎外科病区主任陈华江教授宣布“手术成功”时,监护仪上逐渐平稳的生命体征与患者张先生恢复意识的微弱应答,让在场所有人热泪盈眶。这例被国际脊柱外科界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手术,不仅创造了医学奇迹,更彰显了中国医生在生命禁区中的无畏探索精神。2025年5月31日,35岁的工人张先生在操作机械臂时遭遇意外,颈椎遭受毁灭性冲击。当地医院急救记录显示:患者入院时双侧下肢肌力0级,上肢肌力1级,属于Frankel分级A级(最严重脊髓损伤);CT检查中突发创伤性休克,血压骤降至70/40mmHg;返回病房后因脊髓源性休克引发心跳骤停,经3分钟心肺复苏才恢复窦性心律。影像学检查结果震惊医学界:C5-C6椎体发生2.5厘米大跨度离断式脱位,脊髓实质受压达70%以上,双侧椎动脉严重受损——右侧椎动脉V2段完全断裂,左侧椎动脉V3段因牵拉呈“串珠样狭窄”,脑部血供仅能维持基础需求。这种损伤被脊柱外科称为“灾难性损伤”,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足10例,且几乎均以死亡或永久性瘫痪告终。面对“不手术必死,手术九死一生”的困境,由袁文终身教授、陈华江教授、王新伟教授领衔的骨科团队,联合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输血科等组建“脊柱创伤MDT联盟”。术前评估显示三大致命风险:椎动脉大出血:右侧椎动脉断裂处被血凝块暂时封堵,术中若血凝块脱落,30秒内出血量可达500ml;致命性感染:颈后部10cm×8cm挫伤区合并血性脑脊液积聚,一旦感染死亡率超40%;脊髓二次损伤:椎体移位超过1mm即可能加重脊髓压迫,而手术视野直径不足5cm,周围分布着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重要结构。麻醉科袁红斌主任团队制定“控制性降压+快速输血”预案,将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重症医学科李文放教授团队准备ECMO体外循环设备;骨科团队创新设计“卫星钢板辅助分步复位内固定术”——在传统前路钢板固定基础上,增加45°角斜向固定的卫星钢板,形成三角形稳定结构,将抗拔力提升至传统术式的1.8倍。
2025年6月18日13时,手术正式开始。当陈华江教授用细针穿刺抽出椎前筋膜内5ml血性脑脊液时,监护仪显示患者血压骤降至45/30mmHg。“立即启动自体血回输!”随着麻醉科王成才教授的指令,输血科迅速将回收的血液回输体内。在显微镜下,团队用0.5mm精度的椎体螺钉逐层固定,每移动1mm即透视确认脊髓压迫情况。当最后一块卫星钢板安装完毕时,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逐步恢复,提示脊髓功能未受二次损伤。
术后即刻CT显示:C5-C6椎体解剖复位,钢板螺钉位置精准,脊髓压迫完全解除。在ICU团队的精心监护下,患者平均动脉压维持在85mmHg以上,确保脊髓灌注充足;采用“头孢三代抗生素+局部抗菌药物冲洗”方案,术后7天降钙素原始终低于0.5ng/ml,未出现感染迹象。
康复科的早期介入创造了新的奇迹:术后第3天开始床旁康复训练,通过肢体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神经节苷脂、鼠神经生长因子等药物促进神经修复;配合针灸、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改善肌力。2025年8月18日最新随访显示,患者Frankel分级提升至C级(上肢肌力3级,下肢肌力2级),可自主完成翻身、坐起等动作;呼吸功能显著改善,脱离呼吸机最长达36小时;颈部X线提示椎体融合良好,未出现钢板松动。
这例手术的成功,源于中国医生对医学极限的持续挑战。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自20世纪70年代起深耕颈椎伤病研究,年完成复杂颈椎手术超3000例,形成了“解剖复位-生物固定-神经保护”的技术特色。陈华江教授团队创新研发的“卫星钢板固定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全球颈椎外科提供了中国方案。
“患者家属那句‘不能让孩子没有父亲’,让我们决定放手一搏。”陈华江教授在术后采访中哽咽道。这场手术不仅展现了中国医生精湛的医术,更体现了“不放弃任何一线生机”的医者仁心。正如患者妻子在感谢信中所写:“当所有医生都说没希望时,是你们用双手托起了整个家庭的未来。”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中国医生再次证明:医学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在于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当张先生在康复中心第一次用颤抖的双手抱住女儿时,这个温暖的瞬间,正是对“生命至上”理念最生动的诠释。未来,随着“卫星钢板技术”的推广和脊柱创伤MDT模式的完善,更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患者将重获新生,而中国医生探索医学未知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