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1岁工作22岁退休”当笑话看
【别把“1岁工作22岁退休”当笑话看】2025年6月,一则“山西蒲县疾控中心职工1岁参加工作、22岁退休并领取69万元养老金”的新闻引发舆论哗然。国家审计署在《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该职工人事档案存在14处涂改痕迹,却通过层层审核违规办理退休手续,甚至在领取养老金期间仍在新单位任职取酬。这起看似荒诞的个案,实则暴露出基层社保基金监管体系的深层危机。根据审计报告,涉事职工通过篡改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等关键信息,将实际年龄缩小21岁,虚构出“1岁工作”的荒诞履历。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份漏洞百出的档案竟能通过疾控中心、人社部门、社保经办机构等多道审核关卡。蒲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涉事人员档案中“参加工作时间”“退休年龄”等核心信息被反复涂改,甚至出现不同年份档案中出生日期前后矛盾的情况。“14处涂改不是偶然失误,而是系统性造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明指出,档案审核涉及出生证明、工资单、招工表等多项原始材料,需跨部门比对验证,“如此明显的造假行为能过关,说明审核流程形同虚设”。涉事职工自2018年“退休”以来,累计领取养老金69万元。按照规定,社保系统应对异常领取行为进行动态监测,例如低龄退休人员长期存活、跨单位同时领取薪酬等情况应触发预警。然而,这笔资金却持续发放数年未被察觉。
“问题出在数据孤岛和监管惰性。”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何文炯分析,当前社保、税务、公安等部门数据尚未完全打通,加之基层经办人员对异常数据敏感性不足,导致“1岁工作”这类明显违背常识的造假行为未能被及时识别。审计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社保基金审计中,类似通过篡改档案提前退休的案例涉及2.83万人,造成基金损失5.19亿元。
这起事件折射出“放管服”改革中的权责失衡问题。随着审批权限下放基层,部分地区出现“接不住、管不好”的困境。蒲县疾控中心现有事业编制人员仅11人,却需承担传染病防控、职业健康监督等8大类职能,人力资源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
“基层经办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某地级市人社局退休干部透露,部分地区社保审核与发放由同一部门负责,缺乏独立监督机制。更有甚者,个别公职人员与中介机构勾结,通过伪造病历、篡改档案等手段帮助他人违规参保。审计报告披露,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介机构长期向4名公职人员行贿,为271人违规办理参保,预计造成基金损失1.15亿元。
事件曝光后,蒲县人民政府迅速启动多部门联合调查。6月27日,蒲县疾控中心、人社局、审计局、纪委监委组成专项工作组,对涉事人员档案复核、资金流向追溯、相关责任人问责等工作展开全面调查。山西省人社厅同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开展社保档案专项整治行动。
“必须建立‘一案双查’机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建议,既要追缴违规领取的养老金,也要严查审核环节的失职渎职行为。2024年审计移送的430多起重大违纪违法问题中,医疗、养老等领域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占比超60%,凸显基层微腐败治理的紧迫性。
针对审计暴露的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启动社保基金管理提升行动。一方面,推广“人脸识别+生存认证”技术,2025年底前实现全国退休人员生物特征认证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保信息平台,打破部门数据壁垒。
法律层面,《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修订工作正在推进,拟对违规参保、骗取待遇等行为设定更高处罚标准。审计署建议,应建立社保基金安全红黄牌预警机制,对问题频发地区暂停相关业务审批权限,直至整改达标。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在于它触碰了社会公平的敏感神经。当普通人为养老金缴纳殚精竭虑时,个别人员却通过造假手段侵吞公共资源,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社保基金是高压线,绝不能成为唐僧肉。”国家审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将把社保基金审计作为重点领域,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风险点,对挤占挪用、骗取套取等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态势。蒲县专项工作组已冻结涉事人员银行账户,追缴工作正在进行。这起荒诞剧终将落幕,但它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筑牢社保基金安全网,让每一分“养老钱”都用在刀刃上,仍是亟待破解的时代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