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天价香蕉又被吃了 被游客当场取下并吞入腹中,仅几秒就换了新的!

热点 (4) 2025-07-23 12:38:03

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天价香蕉又被吃了 被游客当场取下并吞入腹中,仅几秒就换了新的! (https://www.astrots.cn/) 热点 第1张

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天价香蕉又被吃了

  【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天价香蕉又被吃了】近日,法国蓬皮杜-梅斯艺术中心内,一根用银色胶带贴在墙上的香蕉引发了新一轮全球关注——这根估价数百万美元的“天价香蕉”,被一名游客当场取下并吞入腹中。艺术中心工作人员仅用几分钟便更换了新香蕉,并表示“早已习惯此类事件”。这已是意大利艺术家毛里齐奥·卡特兰的代表作《喜剧演员》第六次被公开食用,从迈阿密到首尔,从拍卖会到美术馆,这根香蕉的命运似乎注定与“被吃掉”紧密相连。这并非《喜剧演员》首次遭遇“生存危机”。2019年,该作品在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首展时,行为艺术家大卫·达图纳以“饥饿”为由剥皮食用,并宣称这是对艺术市场投机的讽刺。这场即兴表演让作品以12万美元价格售出,更使其成为当年艺术界最热话题。此后,这根香蕉仿佛被施了魔咒:2023年,韩国首尔三星美术馆内,一名艺术系大学生将其吃掉后将香蕉皮贴回墙面;2024年11月,加密货币企业家孙宇晨以620万美元拍下作品后,当场撕下香蕉食用,引发“炒作”质疑;而此次在法国的“最新受害者”,已是第六位“香蕉终结者”。艺术中心声明中调侃:“这或许是过去30年里被吃掉次数最多的艺术作品。”卡特兰本人却对最新事件表示失望,他指出,游客仅吃掉香蕉而未连同胶带和香蕉皮一并吞下,“缺乏行为艺术的完整性”。这种“不按剧本演出”的互动,恰恰暴露了作品的核心矛盾——当艺术与日常的界限被彻底模糊,观众究竟是参与者还是破坏者?《喜剧演员》的“天价”始终伴随着争议。2019年首展时,卡特兰从街边水果摊以30美分(约合人民币2.5元)购入香蕉,用胶带粘贴后即完成创作。2024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这根“可食用艺术品”以520万美元落槌,加上手续费总价达62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17万元)。拍卖行强调,买家获得的是“真品证书、安装说明书及复制权”,而非香蕉本身。

  这种“概念至上”的定价逻辑,在孙宇晨的购买行为中达到顶峰。这位以高调营销著称的90后富豪,在拍下香蕉后直言:“香蕉的流量现在比我高,变成了现象级艺术品。”他当场食用香蕉的举动,被外界解读为对艺术市场投机性的双重讽刺——既消费了作品的符号价值,又通过行为艺术强化了自身热度。艺术评论家李明指出:“当一根香蕉的价格超越其物质价值数百万倍时,它已不再是食物,而是检验人性贪婪的试金石。”

  卡特兰的创作始终游走于荒诞与深刻之间。除《喜剧演员》外,他的代表作还包括2019年在英国布伦海姆宫展出的18K黄金马桶《美国》,该作品展出期间被盗,至今仍有部分黄金未被追回。这些“易毁坏、可替代”的作品,不断挑战着传统艺术品的“神圣性”。

  首尔大学生卢贤秀在吃掉香蕉后曾辩解:“食物贴在墙上,不就是给人吃的吗?”这种将艺术解构为日常的行为,恰与卡特兰的创作初衷形成微妙呼应——艺术家试图通过“香蕉”这一符号,质疑艺术市场的虚高定价,而观众的“破坏性参与”则进一步消解了艺术的精英属性。然而,当每一次“被吃”都演变为媒体狂欢,当艺术中心淡定更换香蕉的姿态成为新常态,这场实验是否已偏离初衷?

  《喜剧演员》的持续争议,折射出当代艺术市场的深层困境。一方面,卡特兰以极低成本撬动数百万美元交易,暴露了艺术定价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观众通过“吃香蕉”获得关注,美术馆借“被吃事件”提升流量,形成一条荒诞的利益链。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加密货币、网红经济等资本力量介入艺术领域,原本反叛市场的行为艺术,反而成为资本增值的新工具。

  在这场持续六年的“香蕉闹剧”中,或许没有真正的赢家。卡特兰的讽刺沦为自我指涉的循环,观众的反抗异化为集体狂欢,而艺术本身,则在金钱与流量的裹挟下,离“启迪心灵”的初心越来越远。

  从2.5元到620万美元,从水果摊到全球美术馆,《喜剧演员》的旅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价值、身份与存在的永恒困惑。当下一根香蕉被贴上墙面时,我们或许该问:我们究竟是在欣赏艺术,还是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金钱游戏?当“被吃”成为作品生命力的延续,艺术的边界,是否早已在笑声中轰然倒塌?这根香蕉的终极命运,或许早已写在卡特兰的创作声明中:“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真实。”而这一次,思考的代价,是一根香蕉,数百万美元,以及一个被解构又重构的世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