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决定辞职
【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决定辞职】7月23日,日本政坛再掀波澜。据多方消息证实,日本首相石破茂已决定于8月底前正式宣布辞职。这一决定距其2024年10月首次当选首相不足一年,而其内阁自2024年11月重组以来,更是在执政联盟连续失利、民意支持率跌破20%的双重压力下摇摇欲坠。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地震,不仅暴露了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的深层危机,更折射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格局变动下,日本政治精英的集体困境。石破茂的辞职并非偶然。2025年7月20日,日本第27届参议院选举结果揭晓: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仅获47席,较改选前减少19席,未能实现保住50席的最低目标。更严峻的是,随着在野党在参众两院形成“双多数”格局,石破内阁成为自1955年自民党成立以来首个“参众两院少数派政权”。选举当晚,石破茂在自民党总部强撑笑容:“作为议席最多的政党,我们必须承担责任。”但党内元老的态度已显冰冷。前首相麻生太郎向亲信直言:“他必须为失败负责。”而曾被视为“后石破时代”接班人的高市早苗,更在助选活动中公开喊话:“要重塑自民党的脊梁。”这种党内外的双重施压,最终迫使石破茂在7月23日做出辞职决定。执政联盟的溃败,本质上是民生危机与外交困境的集中爆发。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日本实际工资连续5个月负增长,降幅达2.9%。东京都内,一套60平方米的公寓均价已突破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0万元),而普通上班族年均收入仅440万日元。这种“工资追不上物价”的生存焦虑,在社交媒体上催生出“月欠族”“消费降级”等热词,更直接转化为选票的流失。外交层面的压力同样致命。2024年10月,石破茂刚签署中日货币互换协议,就被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对等关税”威胁。2025年7月,日美关税谈判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特朗普政府明确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农业等敏感领域市场,否则将于8月1日起加征25%关税。然而,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丢失的19个席位中,有7个来自农业大县,这使得石破茂在谈判中陷入“保选票”还是“保经济”的两难境地。
“这就像在走钢丝。”东京大学政治学教授佐桥亮分析,“石破茂既不敢得罪美国,又无法向民众解释为何要牺牲本土产业。这种政策瘫痪,最终让选民用选票表达了不满。”
石破茂的辞职,不过是自民党系统性危机的冰山一角。2023年底曝光的“黑金”丑闻中,自民党议员通过设立“政治资金派对”收取企业回扣,涉案金额超10亿日元。尽管石破茂上台后曾承诺“改革政治资金制度”,但2025年6月的民调显示,仍有62%的民众认为“自民党没有真正反省”。
更致命的是代际断层。此次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推出的候选人平均年龄达61岁,而立宪民主党、国民民主党等在野党的候选人平均年龄仅为48岁。在东京都选区,35岁的立宪民主党候选人山本太郎凭借“降低消费税”“加强外国人管理”等政策主张,从自民党手中夺走议席。这种“老人政治”与年轻选民的脱节,让自民党的选举机器逐渐生锈。
石破茂的辞职,将日本政局推入新一轮动荡期。根据日本宪法,首相辞职后需在30天内举行众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但目前,自民党内部尚未形成统一接班人选——高市早苗、林芳正、小林鹰之等人均被视为潜在竞争者。而在野党方面,立宪民主党、国民民主党、日本维新会等虽在民生议题上达成共识,但在修宪、安保等关键政策上分歧严重,短期内难以形成统一战线。
“这可能重现1993年的混乱局面。”第一财经首席记者陈洪杰指出,“当年自民党失去众议院多数后,朝野政党经过一年博弈才形成联合政权。如今日本面临的经济危机比1993年更严峻,政局动荡可能持续更久。”
石破茂的悲剧,某种意义上也是日本战后政治的缩影。自2012年安倍晋三推出“安倍经济学”以来,日本经济始终在“弱复苏”与“再衰退”间摇摆。而政治层面,自民党通过“金权政治”维系的长期执政,正在被年轻选民的“用脚投票”所瓦解。
“日本需要的不是又一个‘短命首相’,而是一场真正的政治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杨伯江评论,“从修改《政治资金规正法》到打破派系政治,从培育新生代政治家到重构日美同盟关系,这些改革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却是日本摆脱‘失去的三十年’的必经之路。”当石破茂在8月底的记者会上鞠躬谢幕时,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空缺的首相宝座,更是一个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在全球化逆流与国内结构矛盾交织的今天,日本政治究竟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决定这个东亚岛国在未来十年的命运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