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再次点名医药腐败 再挥反腐利剑,清风正气护民生!

热点 (3) 2025-07-23 12:38:17

中纪委再次点名医药腐败 再挥反腐利剑,清风正气护民生! (https://www.astrots.cn/) 热点 第1张

中纪委再次点名医药腐败

  【中纪委再次点名医药腐败】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一组数据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收信访举报190.6万件次,立案52.1万件,处分42万人。在这场反腐风暴中,医药领域作为“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典型代表,再度被中纪委点名,成为整治重点。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正以雷霆之势重塑医药行业生态,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切身利益。今年以来,医药反腐风暴持续升级。从年初国家卫健委等14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印发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到中纪委多次发文聚焦医疗领域腐败顽疾,再到全国范围内密集查处医药卫生系统“关键少数”,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国家对医药腐败“零容忍”的坚定态度。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运用“四种形态”批评教育和处理84.3万人次,其中前两种形态占比近90%。这表明纪检监察机关在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同时,对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的基调始终不变。在医药领域,这场反腐风暴已深入基层,从三甲医院到乡镇卫生院,从药品采购到医疗服务,无一不在整治范围之内。医药领域的腐败问题,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切身利益,更破坏了医疗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近年来,多起医药腐败典型案例被曝光,其腐败手段之隐蔽、涉案金额之巨大,令人触目惊心。在广东省高州市,原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茂生为藏匿现金,专门购置房产并设计隐蔽夹层,外部用柜子遮挡。经查,王茂生利用职权为多家供应商在药品、耗材、医疗器械采购及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收受回扣高达2亿余元。而在陕西省商洛市,2025年以来纪检监察机关共排查医疗领域问题线索97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46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6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医药腐败手段不断隐形变异。一些医药企业通过虚假病例收集、虚假科普项目向用药医生输送利益,鼓励员工组织医生及家属开展宴请或娱乐活动,甚至以讲课费、咨询费等名义变相行贿。这些行为与正常的学术交流、业务往来相互交织,给整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医药腐败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让隐蔽复杂的违法违规问题无所遁形。

  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纪检监察机关依托职能部门数据平台,对困难群体、本地和异地医保报销等数据进行全面采集,开发异地就医突出问题监督模型。通过设定异常数据筛查比对规则,对“就医、住院频次”“医疗、报销费用”等关键数据实时监测、自动预警。截至目前,已留置3人,移送审查起诉5人。

  同样,在四川省,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大数据比对+下沉监督”,全面摸排“蝇贪蚁腐”滋生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某县纪委监委在教育、医疗、乡村振兴等领域共立案62人,挽回经济损失2300余万元。这些案例表明,大数据手段已成为穿透式锁定新型腐败、隐性腐败的有力武器。

  医药反腐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要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必须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

  一方面,纪检监察机关通过个案剖析和类案分析,查找发案规律、制度短板,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例如,针对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和招投标等领域的腐败问题,中纪委多次发文强调要深化整治,坚决查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

  另一方面,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推动以案促改促治,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在江西省,纪检监察机关深入剖析近年来全省查办的400余个严重违纪违法典型案件,汇编成册供党员干部学习警示。

  医药反腐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从“斩断利益链”到“重建生态圈”,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正走向深水区。

  在这场反腐风暴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对医药腐败“零容忍”的坚定决心,也感受到了科技赋能下监督执纪的精准高效。然而,反腐永远在路上。只有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加强教育引导,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让医药行业真正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质。正如中纪委所强调的:“持续发力惩治‘蝇贪蚁腐’,对贪污侵占、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行为严惩不贷,坚决斩断伸向群众利益的‘黑手’。”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医药行业新生态,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