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天,湖北随州的师友都会亲切地呼唤:回来吃泡泡青吧!泡泡青,对于随州人或曾在随州生活过的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滋味。
在随州,有“无青不成席”的说法,“青”就是泡泡青。泡泡青叶片肥厚墨绿,长满泡泡,对着阳光看,每个泡泡都透着迷人的暖绿。霜打雪压之后,格外鲜醇柔软,可清炒、炖豆腐、涮火锅、包春卷……在随州人心中,没有泡泡青的冬天是不完整的。
泡泡青对生长环境极为挑剔,即便在本地,也只有10余个乡镇可以栽培。远离故乡的游子们常常挂念着这一美味。每年春节前,快递小哥往外地寄得最多的物品之一就是泡泡青,这小小的“使者”传递着多少思念和牵挂。
去年春节,刘老师听说我留在上海过年,便从随州寄了一大箱泡泡青来。整个新年,我们全家都沉浸在一大片墨绿色的情意里。说来惭愧,我并非随州人,只是在随州有过短短几年求学经历。上世纪末,刘老师是我学生时代文学社的指导老师。那时她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像姐姐一样关心着我们,常约大家到她的教师公寓改善伙食。小伙伴们热热闹闹洗完菜,就围坐在那只古铜色的炭烧火锅旁,热气腾腾地涮泡泡青,激情四溢地聊泰戈尔的诗,一顿饭能吃上一整天。那时学校还有菜地分给老师们,刘老师的菜地里总会种些泡泡青。我们偶尔会约着一起到菜地除草捉虫,一边劳作一边说笑,快乐无比。
实际上,这不是我第一次收到随州的泡泡青了。前年元旦前,同班同学小芳发来微信:老同学,发个地址。我专门去农户家买了泡泡青,给你寄去。最近下雪了,泡泡青软塌塌的,格外好吃……
想着都是自家人,也没客气,就把地址给了她。学生时代的小芳就暖心、伶俐。毕业那年,她瞪着大眼睛认真地对我说:你将来一定会成为大作家!我忍着窃喜问:为什么这么说?她说:你有天赋,有恒心,身上有一股痴狂劲儿……20余年过去了,我确实还在文学的道路上千里走单骑;那个善良的少女不知道,她那份相信的力量从此便化作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穿越岁月鼓励陪伴了我这么多年。
这样家人般的同学馈赠泡泡青,我怎么会客套呢?一大箱泡泡青随即到达上海,我们家变着花样吃了一个月都没吃完。那一个月,常会吃着小芳寄来的泡泡青,忆起校园里的那些时光。有感而发的我写了一首诗《随州寄来泡泡青》,特意投给了随州日报,没想到很快便发表了。仿佛只有发表在诞生泡泡青的那片土地上,那些文字才能寻找到最适宜它扎根生长的土壤,才能焕发出泡泡青一样独一无二的鲜亮生命力。
这首诗,既送给一起走过校园时光、青春岁月的老师和同学,也馈赠给盛产泡泡青的那方水土。后来,这首诗还在一个比赛里获了奖。我在心里,悄悄把这个奖颁赠给了2000里外那片闪耀着暖绿之光的诗意大地。
微信响了,这次,又是哪位随州的师友要寄来泡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