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的阅读者(文思)

娱乐 (1) 2025-11-22 09:36:31

  童年时,我见识过真正的游牧者。一位老阿爸骑着白马,手执套马杆,在齐腰深的草浪里追逐离群的黑骏马。那嗒嗒的马蹄声踏破了草原的宁静。两匹马一前一后,钻进山脚下的杨树林,倏然不见了。我极度失望,没能看到老阿爸是否套住了黑骏马。在回农场的路上,我在车上看到几顶蒙古包和云朵般的羊群。司机叔叔告诉我:“你看,他家的羊。春天时过来支起了蒙古包,入冬前一拆,装上勒勒车就离开了。”

  长大后,读书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就生出一个想法:读书是不是也带点儿“游牧”的天性?我们在书的原野上游走,也不会甘心只守在一片草场里,总会寻觅更丰美的水草,渴望一次次迁徙与重逢。比如我,儿时喜欢读《神笔马良》《格林童话》,年轻时喜欢读《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老年时喜欢读《资治通鉴》《老人与海》……

  远离了故乡内蒙古科尔沁,我在北京的书斋里,日复一日地做个“游牧”的阅读者,阅读着一本又一本书。我也是个“游牧”的写作者,将数百万文字圈进了书的绿野,乐此不疲地逐着文学的草浪。那透着墨香的书页连缀起来,便是我寻觅到的青翠草场。

  只是不承想,精神的“游牧”后来竟与脚步上的“游牧”合流了。那年初秋,去河北迁安参加一场“走走路,读读书”活动。我们一行人走在长城古道,远远望见波光闪闪的黄台湖静卧在城市中间。我心中一动:这湖水多像一本摊开的线装书啊,每一缕波纹,都像浸润了水汽的文字。也就在那一刻,郦道元笔下的《水经注》与眼前黄台湖的源流交汇在了一起。古代水系与现代河流在我的阅读和行走间交织了,那书中提到的源流与眼前的波光重叠在一起。滦河千年流淌不息,我逐滦河行走,其间去追逐河流的知识内涵,去寻找可栖息的文学绿洲,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又是一年秋天,去了河南永城,历史的层叠感扑面而来。我凝视着芒砀山下的古城墙,猛然意识到,千年古城不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吗?行走于此,阅读于此,每一块城砖都是一个千年字符,每一条古巷都是一行千年古诗。伫立在刘邦斩蛇碑前,昔日阅读过的《史记·高祖本纪》在我眼前“灵动”起来。之前,我曾疑惑过,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我们是否在一步步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可这般行走让我释然了:阅读并非总要正襟危坐于书斋,当双脚踩在故事发生的土地上,阅读自然就成了穿越时空的桥梁。

  山路上铺满了落叶,踩上去沙沙地响。远处,一列从永城北站驶出的高铁列车划过我的视野,现代景象融入古城遗迹,这是何其悦目而壮美。速度与深度并存,现代与传统交织,当下与历史相望。这个时代的阅读,不正该如此吗?

  在书的原野上游走,也在广袤的山野中、古城的小巷里游走。在游走中阅读,天空变得更蓝,视野变得更开阔,连心也变得更年轻了。正如先贤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妨做一个“游牧”的阅读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