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景区载3人观光飞机坠地
【内蒙古一景区载3人观光飞机坠地】近日,内蒙古太仆寺旗,游客发视频称,在牛奶湖景区,一架观光飞机刚从地面起飞不久便意外坠地,从现场视频可以清晰看到,机上当时载有3人。事件发生后,记者迅速行动,分别与当地医院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取得了联系。太仆寺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后续调查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领导们已专门就此事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同时,该工作人员强调,涉事观光飞机运营方应该是具备相应资质的,毕竟没有资质根本无法取得飞行执照。画面中,那架观光飞机原本在众人的期待目光中缓缓启动,螺旋桨飞速旋转,带起阵阵尘土。飞机逐渐离开地面,向着天空攀升,可就在众人以为能开启一场精彩的空中观光之旅时,意外却陡然发生。飞机像是突然失去了控制,机身开始剧烈摇晃,紧接着便一头朝着地面栽了下去。伴现场的游客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得惊慌失措,尖叫声、呼喊声此起彼伏。很快,景区的工作人员迅速赶到现场,他们一边维持秩序,防止游客靠近危险区域,一边紧急拨打急救电话和报警电话。不一会儿,警车和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救援人员迅速下车展开救援工作。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机上受伤的3人从飞机残骸中抬出,迅速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救治。
太仆寺旗医院工作人员表示,转院到北京了,不知道游客情况严不严重,两个人是腰的问题,一个人是脖子的问题。
太仆寺旗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涉事企业"应该有资质",这种模糊表述恰恰暴露了监管漏洞。根据民航局《通用航空经营许可管理规定》,经营载客类通用航空需取得CCAR-135部运行合格证,且对机长资质、飞机适航性、维护保养等有严格规定。但现实操作中,部分景区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现象:某低空旅游协会2023年调查显示,全国32%的通用航空企业存在资质挂靠、人员混岗等问题。这种"证书齐全但管理混乱"的状况,使得资质审核沦为形式主义。
近五年我国低空旅游市场规模年均增长27%,但安全投入占比不足行业营收的3%。对比国际经验,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要求每架观光飞机必须配备独立应急定位发射器(ELT),且每50飞行小时需进行深度维护;新西兰则强制要求所有低空旅游企业投保不低于2000万新元的责任险。反观国内,某头部低空旅游企业2022年财报显示,其安全培训支出仅占运营成本的1.2%,远低于国际通行标准。这种"重营销轻安全"的发展模式,为事故埋下隐患。
事故暴露出"多头管理"的体制弊端。根据现行规定,通用航空监管涉及民航局、地方交通部门、文旅局等多个主体,但具体职责划分模糊。例如,飞机适航性检查归民航局,景区运营安全属文旅局,而飞行路线审批又涉及空军作战部门。这种"九龙治水"格局导致监管真空——某省2023年专项检查发现,35%的低空旅游企业存在跨部门监管漏洞,其中12%的企业同时违反民航和旅游安全规范。
在人工监管存在局限的背景下,技术手段的补位显得尤为迫切。欧盟推行的"通用航空安全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实时采集飞机黑匣子数据、气象信息、飞行员生理指标等,将事故预警准确率提升至89%。国内虽已建成通用航空监管系统,但功能仍停留在证书查询层面。建议借鉴民航"ADS-B"监视技术,在观光飞机强制安装实时定位和状态监测设备,并与监管平台数据互通,实现从"事后追责"到"事前预警"的转变。
这起事故不应止于对个别企业的问责,而应成为重构低空旅游安全体系的契机。当行业年均增速超过25%时,安全投入增速必须保持在30%以上;当市场规模突破百亿时,监管体系必须完成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型。唯有将安全基因植入行业发展血脉,才能避免"带血的增长"重演。毕竟,任何旅游体验的价值,都应以生命安全为基准线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