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青岛大学学生谈离世宿管大爷 “人特别好”,经常收养流浪猫并修缮宿舍!

热点 (3) 2025-07-07 21:50:12

遗憾!青岛大学学生谈离世宿管大爷 “人特别好”,经常收养流浪猫并修缮宿舍! (https://www.astrots.cn/) 热点 第1张

  青岛大学学生谈离世宿管大爷

  【青岛大学学生谈离世宿管大爷】7月6日,有网友发文称青岛大学一宿管人员不幸离世,当天下午青岛大学保卫部门证实了该消息。不少就读于该校的学生纷纷站出来发声,满是真诚地称赞平日里这位宿管大爷特别好。大爷心地十分善良,对校园里的流浪猫关怀备至,经常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猫,给它们一个遮风挡雨的温暖小窝。要是猫咪生了小猫,大爷更是操心,会不辞辛劳地帮小猫四处寻找靠谱的领养家庭,让小猫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新家。不仅如此,大爷还特别全能,宿舍里要是有什么东西坏了,不管是门窗、桌椅,还是水电方面的小问题,从来不用学生们操心,都是大爷第一时间带着工具前来维修,而且手艺精湛,修得又快又好。大爷平时身体倍儿棒,精神矍铄,学生们几乎没见过他生病请假之类的。甚至有一次,我去参加考试,在楼道里碰到大爷,他还会关切地问我最近学习怎么样,那语气里满是长辈的关怀。7日,@青岛大学 发布情况说明:一物业工作人员不幸离世,已成立工作专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据在校学生反映,离世的是负责滢园宿舍区域的男性宿管员,平时住在滢园宿舍门口的平房里。该平房内只有风扇,没有空调,条件较为简陋。有网友透露该宿管人员生前生活节俭,曾捡毕业生的衣服和鞋子穿,还收养流浪猫。

  有网友发帖称宿管大爷有半年都没领到工资,引发了对学校人文关怀的质疑。不过,这些说法尚未得到校方证实。有学生称,7月6日早晨,滢园宿舍内另有一名学生中暑被救护车送医治疗。这进一步引发了学生对高温天气下宿舍条件的关注。据学校招生办工作人员透露,学校的宿管都是外包出去的,统一由物业管理。可能一栋楼有两三个宿管轮流值班,包括宿舍楼内的卫生打扫也都是物业来管。近期青岛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持续出现高温天气。7月6日,青岛市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市区体感温度在40℃以上。有网友称,该宿管人员所住门卫室室温高达43.2℃。

  《情况说明》全文如下:2025年7月6日7时30分许,我校浮山校区一物业工作人员在值班室被发现身体情况异常。学校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报警,同时通知家属。急救人员抵达现场确认该人员已不幸离世。经公安机关调查,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事件发生后,学校深感痛心和惋惜,立即成立工作专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并做好善后和家属安抚工作。

  从直接诱因看,极端高温天气是宿管离世的"催化剂"。据气象数据,7月6日青岛市区体感温度超40℃,网友实测宿管居住的门卫室温度达43.2℃,远超人体耐受极限。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当环境温度超过32℃时,人体调节功能开始失衡,持续暴露于高温环境将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该宿管居住的平房仅配备风扇,无空调等降温设备,暴露出劳动环境安全标准的严重缺失。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劳动权益保障的制度性漏洞。尽管网友称宿管"半年未领工资"的说法尚未证实,但高校后勤外包模式下劳动者权益受损并非孤例。据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2022年调查,高校后勤外包员工中,38.6%未签订正式劳动合同,25.1%存在拖欠工资现象。宿管作为外包物业员工,其劳动条件改善、防暑降温措施落实等权益,往往因物业公司与校方的责任推诿而悬空。这种"以包代管"的模式,实质是将管理成本转嫁给劳动者,削弱了校方作为实际使用方的监管责任。

  反论点中,有人认为宿管离世属个体意外,不应过度关联高校管理。但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因高温中暑导致的职业病病例达1.2万例,其中后勤、环卫等户外及半户外岗位占比超70%。这证明高温劳动风险具有普遍性,需要制度性防护。青岛大学事件中,学生同期出现中暑送医情况,更凸显宿舍区整体防暑体系存在系统性缺陷,绝非个体偶然。

  驳斥"高温风险属不可抗力"的观点,需明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37℃-40℃时,全天户外露天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即便宿管工作属室内,但当室温持续超40℃时,同样应参照高温作业标准提供防护。校方与物业未采取轮班、强制休息、配备降温设备等措施,已涉嫌违反劳动保护法规。

  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宿管生前捡毕业生衣物、收养流浪猫等细节,折射出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困境。这种"节俭"本质是社会保障不足下的生存策略,而高校作为知识传播殿堂,未能为劳动者提供体面工作条件,暴露出管理理念的人文缺失。当宿舍区连基本防暑措施都难以保障时,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便沦为空谈。

  此事件警示,高校后勤管理不能简单"一包了之"。需建立校方、物业、劳动者三方协商机制,将劳动条件改善纳入外包合同刚性条款;气象部门应与用人单位建立高温预警联动机制,强制落实高温停工或轮休制度;工会组织需加强对后勤外包员工的权益维护,避免其成为监管盲区。唯有构建"制度防护+技术降温+人文关怀"的三维保障体系,才能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高温不是宿命,悲剧更非必然。当社会进步的刻度不应止于学术成果的累积,更应体现在对每个劳动者尊严的守护。青岛大学的这起事件,应当成为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转折点——因为对劳动者权益的尊重,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温度。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