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过后广东一海滩现大量生蚝
【台风过后广东一海滩现大量生蚝】7月21日,台风“韦帕”过境广东后,深汕特别合作区鲘门镇图田海滩上演了一场“海鲜狂欢”。退潮后的沙滩上密密麻麻铺满生蚝、蛤蜊等贝类,吸引数百名居民冒雨赶海,不少人提着水桶“爆桶”而归,社交平台瞬间被“海鲜自由”的欢呼刷屏。然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海洋馈赠”背后,却暗藏多重风险。“根本捡不完!人手一个桶,连伞都顾不上打!”目击者卢女士描述,台风过境次日清晨,图田海滩已挤满赶海人群。退潮后的沙滩上,拳头大小的生蚝层层叠叠,夹杂着青口贝、螃蟹等海洋生物,绵延数百米。有居民用夹子快速捡拾,短短半小时便装满一整桶;更有家庭出动推车搬运,直呼“这趟值了”。社交平台上,网友发布的视频引发热议:画面中,一位老人弯腰捡拾生蚝,身后是堆积如山的贝壳,评论区瞬间被“羡慕”“求定位”刷屏。然而,部分网友也提出质疑:“这些生蚝能吃吗?”“台风刚走就去海边,安全吗?”这场“海鲜盛宴”的源头,指向鲘门海域的生蚝养殖区。据深汕特别合作区农业农村和海洋渔业局工作人员介绍,鲘门海域的芒屿岛周边分布着数十个延绳吊养生蚝排,每个蚝排价值数万元。台风“韦帕”带来的强风浪,导致部分蚝绳断裂,生蚝脱离养殖设施后被海浪卷至岸边。养殖户陈先生望着空荡荡的蚝排叹息:“这次台风至少卷走了三分之一的生蚝,损失超十万元。”他透露,生蚝养殖周期长达两年,此次被冲上岸的多为即将上市的成蚝,个头饱满但含沙量高,且因脱离海水时间较长,存活率不足三成。
面对市民的“海鲜自由”狂欢,深圳市疾控中心专家连夜发布警示:台风过后的“天降生蚝”存在三大隐患,建议勿捡勿食。风险一:海洋污染导致细菌超标:台风引发的暴雨会将城市污水、养殖场排泄物冲入海洋,导致近岸海水诺如病毒、创伤弧菌含量激增。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显示,台风后海域贝类样本中,创伤弧菌检出率较平日上升40%。这种“海洋中的无声杀手”可通过伤口或消化道感染人体,引发败血症,致死率高达50%。
风险二:贝类变质引发食物中毒:被冲上岸的生蚝多已脱离海水超过12小时,部分因阳光直射或沙粒摩擦导致外壳破损,极易滋生副溶血性弧菌等致病菌。2023年台风“泰利”过后,汕尾市曾出现集体食用捡拾生蚝后腹泻的案例,经查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风险三:隐藏危险防不胜防:退潮后的沙滩暗藏玻璃碎片、铁钉等尖锐物,2024年台风“格美”过后,鲘门镇医院接诊的割伤患者中,70%因捡拾海鲜时被杂物划伤。此外,近岸海水可能混入水母、海蛇等有毒生物,其触须毒素可通过伤口进入人体,造成神经麻痹甚至呼吸衰竭。
针对此次事件,深汕特别合作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海滩封控:鲘门街道办在图田海滩入口设置警示牌,禁止市民进入危险区域,并安排专人巡逻劝返;水质监测:生态环境部门每小时采集海水样本,检测重金属、微生物指标,结果将通过“深汕发布”公众号实时公布;科普宣传: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微信群、广播车循环播放安全提示,重点提醒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远离海滩。
对于仍想体验赶海乐趣的市民,广东省海洋综合执法总队给出专业建议:时机选择:台风过境后3天内避免前往海边,待潮位稳定、风浪减小后再行动;工具准备:穿戴防滑胶鞋、厚手套,携带长柄夹子、密封桶,避免直接用手接触海鲜;区域甄别:优先选择养殖区下游的开阔沙滩,远离排污口、礁石区等危险地带;应急处理:如不慎被海鲜刺伤,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并挤压排血,24小时内就医注射破伤风疫苗。图田海滩的“生蚝盛宴”已逐渐退去,但这场由台风引发的公共安全课仍在继续。正如疾控专家所言:“海洋的馈赠从来不是免费的,尊重自然规律、守住安全底线,才是真正的‘海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