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晚间,业绩预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83亿-6.63亿元,同比增长157.48%-192.81%;扣非后净利润4.71亿-5.51亿元,同比增长159.73%-203.84%。
公司称,业绩预增主要因制冷剂行业供需改善,第三代制冷剂价格攀升;积层箔与化成箔产能释放,规模效应显效;智算中心液冷及人形领域布局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实现营收。
此外,近日2025年《新财富500创富榜》新鲜出炉。多家媒体报道称,东阳光(600673)的掌舵者张寓帅与其母郭梅兰,位列财富缩水榜单榜首。短短一年间,母子俩的财富蒸发达176亿元,如今仅余114.8亿元,跌幅高达60%,这一跌幅甚至超过了王健林父子58%的缩水幅度。
《财中社》注意到,张氏家族的财富根基,源于张寓帅已故父亲张中能一手打造的横跨电子材料、医药、健康养生三大产业的商业帝国。如今,这个坐拥两家上市公司的实业巨头正面临严峻挑战——上市公司核心医药业务失速、股东高比例股权质押等风险隐现。
A+H双上市平台
张氏家族的财富故事始于1997年。那一年,张中能创立东阳光实业,从电子材料产业起步,专注于电极箔和电解液的研发生产。
2003年,张中能完成关键一步:借壳成量股份登陆A股市场。
彼时,成量股份主营量具刃具,后因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东阳光实业以资产置换方式,由成量股份置出全部资产负债,换入东阳光实业持有的乳源阳之光铝业(核心为亲水箔厂)100%股权。
此后公司先后更名“阳之光”“东阳光铝”“东阳光科”,2019年定名“东阳光”,围绕电容器产业链持续扩展,形成电子元器件、化工新材料、高端铝箔、能源材料、液冷科技五大事业部。
借壳上市后,张中能于2006年拿下罗氏奥司他韦中国专利授权,推出“可威”一炮而红,凭借这一爆款产品,2015年东阳光长江药业(01558)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集团第二家上市公司。
2020年张中能病逝后,郭梅兰与张寓帅母子二人共同打理东阳光实业。企查查资料显示,东阳光实业的股东包括寓能电子(持股42.34%)、新京科技(持股30.66%)及新寓能实业(持股27%)。
张寓帅担任东阳光实业董事长、宜昌东阳光药业董事,郭梅兰则身兼东阳光实业董事、新京科技执行董事、东莞东阳光药物研发有限公司监事多个职务。
从东阳光实业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经营范围看,东阳光目前主营电子元器件、高端铝箔、化工新材料、能源材料、液冷科技,而东阳光长江药业则专注药品生产及销售,核心产品组合包括“可威”、“尔同舒”、“欧美宁”、“欣海宁”及“喜宁”。
从股权结构看,截至2025年4月30日,东阳光前三大股东为东阳光实业(持股20.49%)、宜昌东阳光药业(持股18.08%)、苏州丰禾盈晖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持股5%)。其中,前两大股东实控权均归属于张寓帅与郭梅兰。
据7月11日更新数据,东阳光长江药业主要股东及持股比例为: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东阳光药业”)持股51.4%,上市公司东阳光持股2.5%,资管机构先锋领航持股1.8%,维景基金顾问持股0.7%,广发基金0.44%。
长江药业业绩下滑,拟港股退市
《财中社》注意到,东阳光长江药业最赚钱的医药板块业绩波动显著。
2024年,公司营收下滑40.84%至37.24亿元,净利润缩水75.78%至4.83亿元。2024年中国季节性流感发病率较2023年有所降低,根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流感新发病例从1250万例减少至860万例,直接导致可威颗粒及胶囊销售额下滑。
公司表示,公立医院在2024年减少带量采购计划以外的可威胶囊采购,进一步拉低销售额;此外,可威颗粒及胶囊的平均售价在2024年分别同比下跌7.8%和20.1%,加上磷酸奥司他韦在抗流感药物总体市场的占比下滑7.7个百分点,公司该产品在国内磷酸奥司他韦总体市场的占比也从64.8%降至54.8%。
这款占收入大头的“神药”暴露出公司的短板——过度依赖单一产品且研发薄弱。
港股市场上,张寓帅启动资本重组。
6月29日,东阳光药宣布以吸收合并方式将东阳光长江药业私有化,要约人将以每1股换“0.2636股东阳光药H股+1.5港元特别股息”的方案吸收合并东阳光长江药业,计划8月5日完成港股退市。这场私有化,旨在整合医药资产。
东阳光大股东质押率超90%,偿债压力增加
当医药板块告急,A股东阳光同样状态不佳。尽管2024年实现3.75亿元净利润,但相比2022年12.44亿的盈利高峰已缩水70%。
《财中社》注意到,东阳光股东质押率高企。Choice数据显示,东阳光实业和宜昌东阳光药业分别质押5.6亿股和5.2亿股,分别占其持股比例的90.96%和95.68%。
更值得警惕的是财务根基的松动,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达65.18%,流动比率仅0.86,速动比率0.72,将近50亿元的货币资金难以覆盖短期借款79.62亿元,而公司的长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还分别有31.45亿元和16.61亿元。
东阳光多元业务布局广泛,但各细分领域竞争激烈。
具体来看,电极箔领域,抢占份额使其市场占比从30%降至25%;电容器市场,(002484)挤压空间,东阳光则难拓高端市场;高端铝箔板块产能过剩,其产品精度不及(603876);化工新材料领域,制冷剂业务遭对手挤压,第四代制冷剂市场份额微薄;能源材料板块,煤炭业务受价格下行影响,正极材料出货量逊于(301358)。
面对困局,张寓帅瞄准了新赛道,他押注液冷科技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与(300308)、智元机器人合作成立子公司,“机器人业务已实现营收”。
7月10日晚间,东阳光业绩预告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83亿-6.63亿元,同比增长157.48%-192.81%;扣非后净利润4.71亿-5.51亿元,同比增长159.73%-203.84%。
公司称,业绩预增主要因制冷剂行业供需改善,第三代制冷剂价格攀升;积层箔与化成箔产能释放,规模效应显效;智算中心液冷及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实现营收。
然而,投入必定消耗现金流。2025年一季度,公司筹资现金流净额7.35亿元,同比增长110倍,外部融资力度大幅加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1.58亿元,同比下滑5.78%,主业造血能力略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6.33亿元,同比下滑50.52%。
此举虽为新业务铺路,但经营造血减弱下依赖筹资支撑投资,折射出对外部资金的高依赖,需警惕投资回报不及预期及现金流失衡风险。
当私有化抹去港股代码,当技术研发需要时间沉淀,新业务尚在襁褓,资本市场会继续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