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兜底承诺辨析:责任怎么认定?风险如何定价?

财经 (2) 2025-07-14 18:04:42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承诺“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一事,引起了业内的广泛议论。

经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梳理,在比亚迪之前,已有至少10家车企采用智驾险的形式兜底智能辅助驾驶,且规定了保障上限金额和使用智驾险的限制条件和场景,比亚迪则并未通过保险的形式,而是通过官方售后。

车企兜底智驾的起因,是汽车市场智能辅助驾驶渗透率加速,但消费者对智驾功能使用的安全性、事故责任认定等仍存在疑问。但另一方面,智驾险存在的问题也仍有待解决。例如:对消费者而言,事故后“智驾险”的责任判定难、系统数据真实性等;对车企而言,智驾保障权益的成本能否降低、重大事故的司法鉴定等问题如何解决;对保险公司而言,智驾数据较少的情况下,如何评定风险、制定赔付标准等。

第一财经记者近日走访多家车企门店、保险公司及部分消费者发现,不管是直接通过售后兜底智驾,还是通过保险的形式兜底智驾,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消费者放心购买、使用智能汽车,为未来L3、L4高阶智能驾驶进入终端市场做好铺垫。

保障金额从百万元到不设限

“比亚迪为搭载天神之眼车辆智能泊车辅助兜底,厂商提供维修和补偿,不设上限,不限首任车主,不影响来年保费。”在官宣直接兜底智能泊车后,比亚迪详细回答了多个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汽车圈内,比亚迪并非第一家提出兜底智驾的车企,早在2019年,已经推出兜底智驾的服务,即使用APA自动泊车时发生事故,最高可获55万元的综合赔偿。此后,多家企业陆续推出的兜底智驾服务,大多采用智驾险的形式。

不同于特斯拉UBI车险(Usage-Based Insurance基于使用情况的保险),国内车企的智驾险的前提是购买交强险和商业险,在使用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出现事故后,对车辆、车主进行一定额度内的赔付,最高保障金额在100万~500万元区间。

比如,鸿蒙智行部分车型在去年11月为新车主限时赠送为期12个月的“智驾无忧服务权益”,保障金额至高300万元或500万元,主要涉及智能泊车和智能辅助驾驶场景。小米汽车在今年3月宣称将联合行业保险机构推出“小米智驾保障服务”,提供最高300万元保障金额。小鹏汽车今年4月推出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中,最高赔付金额为100万元,保障场景包括智能行车及泊车全场景,保费239元/年,仅对在小鹏官方渠道购买交强险及商业险的用户开放购买入口。

从保费来看,鸿蒙智行、、阿维塔等多家车企的智驾险均是以首年赠送的形式赠予车主。但部分车企第二年的智驾险是否赠送,目前仍未明确。记者在广汽昊铂门店了解到,智驾险首年将以赠送的形式给首任车主,但第二年仍未知是否免费赠送。类似地,鸿蒙智行门店销售也称暂时未明确第二年续保政策。

另外,部分车企推出的智驾险服务中,车险赔付将优先于车企兜底的智驾服务。这也意味着,由智驾系统造成的事故仍有可能造成车主第二年的保费上涨的情况,与车主理解的理赔服务有一定区别。

比如,小鹏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安心服务说明中,使用前提条件是:车辆启动车险的交强险与商业理赔且车险需先于本服务赔付。客服则表示,若车辆在智能辅助驾驶场景下发生事故,车主需要先使用自身车险进行理赔,再根据“智驾无忧服务权益”设立的条件,申请相关理赔和补偿。

多家保险公司相关人士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及一个观点,即现阶段的智驾险更像是购车增值服务或赠送权益,由车企出资维修、理赔,往往需要附带在交强险和商业保险后,而不是独立的车险种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相关规定,保险业务应由依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

未来,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汽车渗透率提升,智驾保险或有望更明确设立细则。今年年初,四部门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主动顺应智能驾驶趋势。要统筹保险行业力量,全面系统研究智能驾驶、车型快速迭代等对车险经营的中长期影响,及早谋划转型发展。

除了车企,人保财险、财险等保险公司均已对智驾产品布局,比如与车企建立相关的应用实验室、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保险赔偿判定技术规范等。

智驾赔付仍待细化

无论是售后兜底,还是保险兜底,都需要制定更详细规范的行业赔付标准。当前,车企提供的兜底智驾服务主要包括两大场景,一是智能泊车场景、二是智能行车场景,但两种场景背后产生的成本并不相同。

比亚迪相关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当前智能泊车场景是智能辅助驾驶场景中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相比复杂的行车场景,智能泊车场景更为封闭,来往车辆及行人更少,突发“鬼探头”等事故概率更小,因此选择从智能泊车切入智驾兜底,从成本上而言,更具经济性和可行性。

而智能行车场景需要面对的道路环境更复杂,涉及的赔付流程、事故勘查等环节耗时更长,随之给消费者、车企、保险公司三方带来的成本也更高,产生的问题也更多。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分会执行秘书长滕添益近日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表示:“站在车企的角度,赠送智驾保障权益是要花费不少成本的,主机厂的痛点是能否降低这类成本。而保险公司也有自己的诉求,比如,发生事故如何快速查勘降低成本,如果每起智驾事故都要经历非常复杂的线下数据调取流程,整个产业成本会非常高。”

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非车险业务部总经理助理林娟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对车辆保险的传统精算模型和风险定价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也对保险公司深化风险减量管理等有更高的要求。

平安产险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有关智能辅助驾驶汽车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规定仍待进一步完善,智能辅助驾驶汽车事故的人机定责难。“监管与立法仍需明确界定智能辅助驾驶汽车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保护权等,避免主机厂、软件供应商、车主、保险公司各方在定责出险的纠纷争议。”

另有保险公司负责人认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软件、硬件更新迭代速度快,且各家车企使用的硬件数量、成本也不同,软件数据庞杂,加之目前智驾车辆出险数据较少,这些问题导致精算师难以准确地制定合理的赔付标准、承保费用等,也不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定价。

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智驾险带来的顾虑也不少。比如:在智驾情况下,一方面,车企自费兜底智驾,另一方面,车企还需要提供智驾数据,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是否有失公允,如何令消费者信服?

基于此,不少车企提出第三方介入智驾保障服务,滕添益表示,在调研中发现车企对第三方提出了5点需求:一是对第三方资质要求越来越高,往往需要国家级的相关资质支撑服务;二是车企内部比较复杂,数据不光来源一个平台,所以车企内部数字化系统的打通是比较大的挑战;三是数据的存证,包括如何利用数据存证技术解决数据可信问题,也需要第三方给出解决方案;四是第三方还需要明确判定责权,避免车企与保险公司、智检之间出现扯皮的情况;五是第三方还应给出极端事件的应急响应方案,以此提升消费者对智驾的信心。

(转自:网易科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