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和“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以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资源为对象,并以公园的展示手段开放给公众,以保护文化遗产、赓续文脉、满足国民精神需求为目标,也需提炼相应的精神标识。
长江,作为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历经千万载的人地交融,积淀下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由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串联的历史见证,娓娓道出中华文明的演进轨迹,留存了古人生存发展的深邃智慧。长江文化带作为富有地域特色和重要文明意义的线性文化带,富有可供凝练和宣传的精神标识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流域的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促使人们对长江文化的成就、特质和地位进行全新审视。长江文化研究,对于探寻文明起源、文化演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前景广阔。
近年来,关于长江流域文化的研究显得相当活跃,无论是整体性发展研究还是区域性的文化研究都成果颇丰。这些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深化长江文化精神凝练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如丁光勋所著《长江文明的起源与开发》、刘俊男所著《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研究》、叶书宗主编《长江文明史》等著作屡见学林,研究或以综合视角来整体检视长江流域的文明发展道路,或侧重在考古资料整理阐发角度对长江文明史的演进进行回顾,成为系统回顾长江文化的重要资料。
综观现有研究,长江以其浩渺之姿,孕育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更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博大精深,应从思维抽象、实践具象、生活气象和数字意象四个维度深入剖析,通过精神理念、物质创造、生活方式和数字场域展现其价值形态,建立起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系统框架。因此,我们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挖长江文化内涵,整合多学科研究长江文化,拓展长江文化研究的全局视野,明确其保护利用的基本维度和价值形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2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就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出:“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发挥重点建设段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2025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强调系统阐发长江文化内涵,提出一系列举措,旨在确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发展能够持续推进,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长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方法方面的研究涉及历史传统和时代价值,基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物资源,开展长江文化精神标识的提炼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