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智能港股IPO:靠裁员节流实现扭亏是否“饮鸩止渴”? 靠低价维系大客户 技术实力与高估值是否倒挂?

财经 (3) 2025-11-27 10:50:19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君

  10月31日,南京硅基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硅基智能”)向联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正式向“港股第一股”发起冲击,招银国际、星展银行(DBS)为联席保荐人。

  报告期内,硅基智能的收入高速增长,并通过大幅削减营运成本于今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不过,这是否“饮鸩止渴”?

  2022-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从33.85%降至22.91%,今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20.42%。同时,“裁员潮”加速,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员工成本中“薪金、工资及其他福利”分别同比减少14%、27%、41%。

  在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数字人赛道的技术门槛正逐渐降低,字节、腾讯、阿里等巨头加速入局,中小厂商也在细分领域突围,硅基智能的市场领先地位面临挑战。

  创始人曾被传要“全员裁员” 辟谣还是掩盖真相?

  硅基智能专注于数字人智能体以及拟人多模态智能交互技术之研发与商业化应用,技术范畴涵盖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及计算机视觉。

  自2017年12月至2025年6月,硅基智能相继进行了八轮融资,包括Pre-A轮投资、A轮投资、A+轮投资、A++轮投资、B轮投资、B+轮投资、C轮投资及D轮投资,融资金额总计约8.7亿元。

  截至D轮投资,公司投后估值超过30亿元。另据《科创板日报》于今年8月发布的一篇报道,硅基智能的最新估值近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70亿元。

  IPO前,司马华鹏及其控制的实体(即南京硅寿与嘉兴硅语)合计控制硅基智能约36.81%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腾讯持有公司16.59%股权,系第二大股东及最大外部投资者。此外,投资者还包括澎湃资本、招银国际、红杉资本、奇虎360等知名资本。

  有意思的是,今年8月初,网络流传一则疑似硅基智能创始人司马华鹏在公司工作群发布的消息截图。司马华鹏在群内@所有人并表示:“各位,昨天我去看研发,只有徐超一个人在加班,公司今天已经做好了全员裁员的计划,算法给港科大和清华做,工程化留几个骨干,其他的都自寻出路,硅基养不起这样的团队,请大家见谅。”

  有接近硅基智能的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证实了这一截图的真实性。但经济参考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硅基智能方面,相关工作人员称,上述内容为假消息。

  8月3日,硅基智能在公众号发布声明称,过去一周,硅基智能服务平台遭遇来自美国、中国台湾等地区的超200万次恶意攻击,同时也面临了部分自媒体的无端造谣与恶意攻击。对此,公司的技术团队已于周日下午在南京公安部门正式报案。硅基智能还表示,2025年将重点布局杭州、嘉兴、香港、新加坡等地,预计全年新增岗位数百个,2026年将达到新增数千人的扩张节奏。

  但近年来硅基智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裁员潮”却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招股书,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员工成本中“薪金、工资及其他福利”分别为8284.3万元、6030.1万元、1918.9万元,分别同比减少14%、27%、41%,降幅呈扩大趋势,“裁员潮”明显加速。

  讽刺的是,公司甚至没有给员工足额缴纳社保及公积金

  一面是大幅裁员降本,另一面却是高管坐领百万年薪。报告期内,公司支付予董事的薪酬总额分别约为670万元、1110万元、1340万元及630万元,呈持续上涨趋势。

  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员工总数不足100人,其中研发65人,占比67%。2025年上半年,15名销售的薪酬(即销售及营销开支中的雇员福利开支,下同)合计981.2万元,算下来人均月薪高达10.9万元。按同样方式计算得出,研发人均月薪却只有2.59万元,不到销售的四分之一

  更值得玩味的是,11名财务、行政及其他员工拿走了1049万元“天价”薪酬,即人均月薪近15.89万元。其中,CFO陈莉萍的薪资水平尤为突出。

  报告期内,陈莉萍的薪酬总额分别为289.8万元、304万元、590.2万元及271.3万元,三年半领薪1455.3万元,其中股份支付721.6万元,占比接近一半。

  作为一家标榜“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数字人企业,硅基智能研发与销售的薪酬差距为何如此悬殊?是否具备技术壁垒,能否撑起高估值?

  对主要客户存重大依赖 大幅削减研发开支是否饮鸩止渴 ?

  2022至2024年,硅基智能的收入分别为2.23亿元、5.31亿元、6.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71.5%;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11.15%,增速大幅放缓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就根据2024年提供数字人智能体解决方案产生之收入而言,公司在全球数字人智能体提供商中排名第二,在中国数字人智能体提供商中排名第一,在中国数字人智能体行业中持有32.2%的市场份额。

  不过,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2024年AI数字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数字人市场规模约41.2亿元,同比增长85.3%,实现高速增长。其中,百度以9.8%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硅基智能所引用的行业报告是否有夸大其行业地位的嫌疑

  收入高增长的另一面是,硅基智能的盈利能力尚且薄弱。报告期内,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4622.1万元、-2941.2万元、-3524.2万元、528.9万元,三年半累计亏损逾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0813.2万元、-5080.8万元、-8221.6万元、-4302.4,处于持续“失血”状态。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并非源自毛利率改善,而主要靠的是大幅削减营运成本,特别是研发开支。报告期内,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38.5%、45.8%、34.3%及31.6%,下滑明显,其中2025年上半年同比下滑2.8pct。

  营运成本分别为1.61亿元、2.88亿元、2.74亿元、1.07亿元,分别占当期总收入的72.28%、54.22%、41.79%、32.73%,逐年下滑。今年上半年,在收入同比增长11.15%的情况下,公司的营运成本同比下滑24.92%,其中研发开支同比下滑18.95%,研发费用率同比下滑7.59pct

  硅基智能解释称,公司的业务主要专注于向大型客户(例如商业银行及电信运营商)提供硅基智能语音,于该方面采用具竞争力的定价模式,毛利率较低,以确保与该等大型客户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其实质就是采取“以价换量”的市场策略。

  报告期内,公司最大客户始终为,各期销售占比分别为16.6%、36.8%、64.4%及64.4%,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客户依赖“病情”加重。这是否意味着,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在技术上并不具备优势,只能靠低价维持客户关系?

  而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一家年收入超6亿元的头部企业仍无法实现持续盈利,其盈利模型的说服力严重不足,也为IPO后的估值支撑埋下隐患。此外,硅基智能技术壁垒与估值锚的缺失,也加剧了上市定价的博弈难度。尤其在大模型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数字人赛道的技术门槛正逐渐降低,字节、腾讯、阿里等巨头加速入局,中小厂商也在细分领域突围,硅基智能的市场领先地位面临挑战。

  天眼查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数字人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底,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虚拟数字人”相关企业约135.9万家,较2023年同比增长36.9%,年度新增注册企业超41.3万家,创历史新高。

  尽管公司宣称拥有自研“炎帝大模型”与多模态交互技术,但招股书未充分披露核心算法专利与技术护城河,难以证明其抵御低价竞争的能力。更关键的是,硅基智能估值锚的缺失让其面临“一级市场高估值、二级市场低认可”的落差风险,海外相似企业Synthesia以订阅制模式实现高留存,估值达40亿美元,而硅基智能过半收入依赖单一大客户(中国移动),且未披露关键的净留存率数据,市场可能按软件外包企业2-3倍的P/S估值,与一级市场31.5亿元的估值形成巨大落差。

  这不免让人担忧,硅基智能的技术壁垒及高估值是否只是泡沫。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