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奕奕珠绣作品《绿岛》,张红娟指导。 |
珠绣作为中国传统刺绣中的独特品种,犹如一颗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珠绣以针为笔、以珠为墨,在织物上勾勒出璀璨的文化脉络。
据考古资料显示,古人在新石器时代已采用穿有珠、管或贝类的发绳装饰额头,在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出土了各种形制和材质的珠饰品。中国出土的珠绣实物可追溯至汉晋时期。据史料记载,隋代“盛饰衣服,皆用珠翠金银”。唐代《杜阳杂编》记载同昌公主的嫁妆中有“神丝绣被”,并详细描述称“其上缀以灵粟之珠,珠如粟粒,五色辉焕”,尽显盛唐气象。宋代“双龙戏珠”的珍珠马鞍彰显出技艺的精进。到了明清时期,珠绣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件珠绣瑰宝,展现出巧夺天工的技艺。
在中国刺绣工艺体系中,珠绣的材料和工艺特性决定了其与丝线绣相比,具有更饱满、立体的质感,其在织物上的点珠穿线往往会形成独特的肌理效果。
从产生的背景来说,珠绣作为一门技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多重动因。在古代社会,珠绣既是身份地位、礼仪习俗的载体,也寄托着吉祥美好的寓意,兼具物质属性与象征属性,既是“看得见的装饰”,也是“读得出的文化”。
如何将传统手工艺转化成符合时代需求的设计语言?如何让传承千年的珠绣艺术走进当代人的生活?这是设计学科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代代传承人不断探索的问题。
从视觉语言上来说,珠绣特有的艺术属性可以为现代服装设计、首饰设计、舞台艺术以及空间装饰等提供不同的表达形式,成为这些设计领域中重要的工艺手法。如在服装设计中用不同材料和技法营造绚烂多变的珠绣艺术效果,在首饰设计中运用珠绣工艺制作可穿戴的艺术品,既有传统韵味,又兼具繁复与前卫的视觉效果。
从工艺创新的角度,珠绣与新材料、新技术的碰撞会产生新的设计实践方式。比如,将传统珠材与合成材料、3D 打印材料等结合,可以让珠绣融入可穿戴设备、互动服装,使其跳出传统工艺范畴,成为“未来工艺”探索的方向。
珠绣还可以和材料学、数字技术交叉出新的学术生长点,例如运用数字技术,对珠绣进行数字化再现。珠绣的“光影性”与现代数字影像或虚拟现实中的“光学美学”十分相似,可以进行跨媒介设计。珠绣给当代设计带来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元素,还是跨界创新的资源。
从唐代的珠绣被面到当代的珠绣礼服,从厦门曾经的“珠拖一条街”到国际舞台上琳琅满目的珠绣产品,中国珠绣艺术的传承发展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延续,更是工匠精神与当下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的融合。“以设计应用带动工艺传承”的理念指引着中国珠绣艺术不断前行,向世界传达中国手工艺之美。
(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