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绘就“十五五”文化繁荣新图景

娱乐 (2) 2025-11-18 10:54:52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战略任务,指明了未来五年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丰富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迈上“十五五”新征程,《建议》针对性地提出一揽子举措,以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从而让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盈饱满。

新大众文艺健康向上

素人创作者用短视频定格闪光的瞬间,乡村主播用直播镜头尽展非遗的魅力,外卖骑手在等餐间隙写出生活的诗行……这些看似“非专业”的创作,正悄然温暖着每个普通人的日常。《建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拥抱了这一蓬勃生长的文化新浪潮。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新大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胡一峰表示,《建议》明确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有助于加强对这一新兴文艺的支持和引导,让网络空间里迸发的创造灵感、涌现的创新活力更好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而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流量快速变现的利益驱使下,部分网络作品追求短期商业利益,出现同质化、低质化、低俗化倾向。此次《建议》明确提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

在胡一峰看来,推动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平台治理,改良算法机制,让真正优秀的作品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抵达受众。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也表示,培育积极健康、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首先要提升作品的思想性、避免庸俗化。同时,还要强化价值引导,遏制“唯流量论”,让技术真正服务创作、服务人民。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深刻改变着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建议》提出,“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科技浪潮与文旅产业深度交融,催生出多姿多彩的文化景观。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新媒体研究院书记卢迪表示,“数智化赋能,关键在于能否将新技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真正转化为文化内容生产和表现的新方式,并开拓新的应用空间和场景。”

“数智化赋能并不意味着‘技术堆砌’,而是通过对前沿技术的深度应用来打破时空限制,让沉睡在典籍、文物中的文化以更加生动和个性化的方式融入当代生活。”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说。

王志鸥表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为旅游强国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由他和团队共同打造的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运用数字技术还原长征中的典型场景,让观众在70分钟内“重走长征路”,“科技革新了文化故事叙述与文化资源演绎呈现的方式,长征精神在此被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深刻记忆。”

卢迪认为,回答好文化和科技的这道“融合题”,需要各方协同发力,“我们要持续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科学把握两者之间的互动,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或风险要更具前瞻性,让文化科技创新更加深刻地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文化出海“一路生花”

《建议》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鼓励更多文化企业和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近年来,科技与文艺碰撞融合的文化出海“新三样”——网络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在海外影响力持续扩大,推动中国文化实现破壁式传播。

数据显示,中国微短剧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逾4.7亿次,产品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收入达185.57亿美元,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50.70亿元,同比增长16.5%。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认为,“中国风”在海外“破圈”,关键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让中国文化与全人类共通的情感经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文艺作品而言,就是通过生动的表现形式触及共通的情感经验,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产生代入感。”

在张颐武看来,文化出海仍需久久为功,“未来,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并且注意平衡作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匠心赢得市场。同时,也要多多支持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的年轻一代从业者,构建国际化人才梯队。”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文化出海应凸显历史纵深与现代性的双重叙事,这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皇甫宜川表示,除了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外,当代中国的发展也是叙事的新亮点,“例如《山海情》所讲的脱贫攻坚故事,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参考经验和情感激励。把这些故事讲好,也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