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百岁华诞,历经沧桑更青春!

娱乐 (6) 2025-10-10 09:48:02

琉璃瓦、绿剪边,古树层叠、假山绵延。国庆、中秋假期,紫禁城里首次对外开放的宁寿宫花园成为热门“打卡点”。漫步其间,犹如“咫尺山林”。当文人雅趣遇见皇家气度,“曲水流觞”的诗情画意扑面而来。

20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迎来百岁华诞。一百年前,这座历经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家禁苑,正式迈向“人民的博物馆”。9月30日起,故宫博物院以三个展览,将百年间的传承故事娓娓道来。

守护 百年匠心赓续

漆纱、竹黄贴雕、点螺、双面绣、竹丝镶嵌、掐丝珐琅……在宁寿宫花园遂初堂,“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正在展出。观展时,游客能了解在花园修缮过程中每一种工艺的复原与使用。“展览取名‘天工匠心’,名副其实。”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写道。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真实完整地保护好故宫这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是一代代故宫人薪火相传的初心使命。

在午门展厅,“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人气高涨。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文表示,用一场大展呈现这百年的发展历程,是社会所期待的,“但大展该讲怎样的故事?最终,策展团队提炼出‘守护’这一主题。”

展览分列“一脉文渊”“百年传承”“万千气象”三个篇章。“百年传承”中,《清明上河图》《五牛图》《伯远帖》等珍品悉数亮相,辅以书画临摹复制和文物修复的技艺展示,全面呈现文物保护的技艺传承。“‘百年传承’讲述的不仅是故宫人的心血与付出,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根脉的守护。”朱鸿文说。

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的一段峥嵘岁月,也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抗争历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走进神武门的“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100余件档案文献及珍贵文物静静陈列,描摹出故宫人在烽火中拼尽全力保护中华文化珍宝可歌可泣的感人画像。

历史遗珍,承载民族记忆;宫城巍巍,凝聚岁月韶光。一代代故宫人秉持工匠精神,用心做好故宫文物与古建保护修复,让壮美的紫禁城依然庄严矗立,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开放 勃发时代生机

点开网上的故宫“游览攻略”,基本都有“故宫很大,至少要用一整天才能逛完”类似字句。而曾几何时,紫禁城的开放面积不足一半,195万余件馆藏文物中绝大多数都“束之高阁”,游客也基本只是沿着中轴线“走马观花”,匆匆而过。

让文物活起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开放。于故宫而言,便是让人们走进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实地感受博大的中华文明。于是,一扇扇曾经紧闭的大门打开了,一件件沉睡在库房的文物被拿出来,经过整理、修复后,有尊严地在展厅里与游客见面。

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正从图纸走向现实。“北院区建成后会有12个现代化的展厅,展览展出条件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展览数量、展出文物的数量也会得到提升。”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说。

不仅紫禁城的开放面积不断扩大,作为中华文化会客厅,故宫博物院还持续推动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促进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

“乐林泉”里中西园林相映成趣、“代达罗斯”带来克里特岛的远古神话、“紫禁城与凡尔赛宫”诉说中法交往故事……红墙黄瓦间,上演着一场场跨越时空的相遇,既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又彰显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故宫博物院还通过多种方式,持续深化与全球文博领域的交往互通,拓展文明互鉴的广度与深度。其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运营,正是故宫博物院致力于搭建文明互鉴平台的生动实践。“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窗口。”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馆长吴志华说,“自2022年6月开馆以来,已有超过340万人次观众进馆参观。”

创新 跃动青春活力

“‘金榜题名’的冰箱贴,我得给孩子带一个”“这套书签很有创意啊,颜值还高”……接近闭馆时间,各宫各院逐渐归于寂静,但绛雪轩文创商店里依然人头攒动。

近年来,故宫文创不断推陈出新。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副研究馆员铁铮说,故宫文创目前已达3000多种,“有好几款文创供不应求,经常处于脱销状态。”

六百余岁的紫禁城,缘何越来越“年轻”?故宫博物院交出了自己的答卷——深入研究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用一次次令人“意想不到”的跨界,催生无数令人眼前一亮的惊喜。

骏马奔腾、花繁叶茂……翻开2026《故宫日历》书画版,手机扫一扫,印制在日历上的画作立刻“动”了起来。2022年,《故宫日历》首次引入AR技术,读者扫描书中带有AR标识的二维码,文物即可立体动态呈现。

数字赋能,让紫禁城有了更多“打开方式”。随着“数字故宫”建设不断加快,“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展示平台逐渐完善,“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以及“每日故宫”“紫禁城365”APP等产品接连推出,收获了网友的广泛好评。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等文化类电视节目,到已经在国内外演出超过800场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故宫一改“正襟危坐”的严肃形象,用不同的艺术色彩描绘宫墙内外涌动着的生命力,让庄严的紫禁城变得可亲可感,在撩拨时代心弦的过程中一点点走近年轻观众。

一百年的博物院,六百多年的宫殿,串联起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如长河在岁月中流淌,镀上了隽永的金色光辉。展望未来,一个开放博大、雄美瑰伟、历久弥新的故宫,必将散发更大的光芒,镌刻长留青史的盛世华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