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睡/倒头就睡”竟也暗藏健康问题?!科学解读:几秒入睡可能为发作性睡病,日常易被忽视,且该病易引发精神疾病

财经 (2) 2025-09-26 20:24:25

(来源:)

转自:生物谷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失眠似乎成了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加班到深夜、思绪翻涌、辗转反侧,能倒头就睡被不少人视为一种奢侈的天赋,甚至令人羡慕的“超能力”。然而,并非所有“秒睡”都值得羡慕。

有一种人,能够在大笑时突然双腿发软、说话含糊,却眼神清醒,或者在课堂上、会议中毫无征兆地“断电”,几秒后又猛然惊醒。

这些看似戏剧化的场景,其实可能是一种被长期误解的神经系统疾病——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的真实写照。它不是懒惰,也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因为大脑“睡眠节拍器”的严重错乱。

2024年由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于《睡眠研究期刊》的综述文章“Narcolepsy and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系统梳理了这一罕见病与快速眼动(REM)睡眠之间的深层联系,为我们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神经机制。

首先,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其核心就在于睡眠-觉醒调控系统的崩溃。正常人的睡眠由非快速眼动(NREM)和快速眼动(REM)两个阶段交替组成,REM通常在入睡后60至90分钟才首次出现。此时大脑活跃如清醒状态时一样,眼球快速转动,梦境频发,但身体肌肉却处于近乎完全抑制的状态——这是为了防止我们在梦中做出动作而伤及自己。

然而,在发作性睡病患者,尤其是1型患者(NT1)中,这一节律被彻底打乱:他们可能在刚闭眼几分钟内就直接进入REM睡眠,这种现象被称为“睡眠起始REM期”(SOREMP)。更严重的是,REM睡眠的某些特征——比如肌肉失张力或梦境内容——甚至会“入侵”到清醒状态中,从而引发猝倒、睡眠瘫痪或入睡前幻觉。这种状态的“解离”(dissociation)是该疾病带来的各种怪异症状背后的根源。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节律的崩塌?

答案指向大脑深处一个微小却至关重要的区域——下丘脑。2000年前后,科学家发现,绝大多数1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的脑脊液中几乎检测不到一种名为下丘脑分泌素(hypocretin,也称orexin)的神经肽。这种物质由下丘脑外侧区的一小群神经元产生,如同大脑的“清醒稳定器”:它不仅激活蓝斑、中缝核等觉醒相关脑区,还能有效抑制REM睡眠的过早启动,从而维持睡眠与清醒之间的清晰边界。

当这些神经元因自身免疫攻击而被选择性破坏时,下丘脑分泌素水平骤降,整个睡眠调控系统便陷入混乱。这种自身免疫可能与特定基因(如HLA-DQB1*06:02)以及环境触发因素(如流感病毒感染或疫苗接种)有关。不过2型发作性睡病(NT2)患者通常不会猝倒,其下丘脑分泌素水平也多在正常范围,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受体敏感性下降或其他未知的神经环路异常。

正因为机制复杂,发作性睡病的诊断长期依赖主观和间接指标。传统的“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要求患者在白天进行4–5次小睡,若出现两次或以上SOREMP,结合日间过度嗜睡,即可支持诊断。然而,这一标准在儿童、睡眠剥夺者或抑郁症患者中容易产生假阳性,且对NT2的敏感性有限。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索更客观、更早期的生物标志物。例如,儿童NT1患者在夜间REM睡眠中常表现出“REM睡眠无肌张力缺失”(RSWA)——即本该瘫痪的肌肉反而出现异常活动,这一现象在健康儿童中极为罕见,已成为儿科诊断的重要线索。

此外,科学家还在猝倒发作时记录到额叶θ波(4–7 Hz)的突然爆发,这或许能成为客观捕捉猝倒的电生理“指纹”。更有研究提出“睡眠阶段模糊指数”,通过量化NREM与REM之间过渡的不稳定性,来区分发作性睡病与其他嗜睡障碍,为精准诊断开辟新路径。

图注:orexin缺乏患者的昼夜多导睡眠图(PSG)显示:白天自发小睡即出现睡眠起始REM期(SOREMP),夜间睡眠也含SOREMP,且REM与NREM睡眠均呈碎片化。

在治疗方面,传统方法主要依赖对症药物,如使用莫达非尼等兴奋剂缓解嗜睡,或利用钠羟丁酸(GHB)改善夜间睡眠并减少猝倒,但无法根治病因。近年来,随着对下丘脑分泌素通路认识的深入,靶向治疗取得重要进展。例如,Orexin受体2激动剂(如Danavorexton)能直接激活缺失信号,单次用药即可显著提升日间警觉、减少猝倒;低钠羟丁酸(JZP-258)则在保持疗效的同时降低了传统GHB的钠负荷与心血管风险。未来,研究者还致力于开发早期免疫调节疗法,以期阻止神经元损伤,实现真正的“疾病修饰”。

不过尽管科学不断进步,发作性睡病仍面临严重的认知盲区。该病多在10至20岁起病,但平均确诊延迟长达5至15年。许多青少年因白天打盹被老师斥为“懒散”,因情绪性肌无力被误诊为癫痫或心理问题。事实上,儿童NT1常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问题甚至体重增加为首发表现,典型猝倒反而少见。这种误诊不仅延误治疗,更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深远伤害。

更重要的是,发作性睡病可能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

最近一项基于720万人健康数据的大规模研究带来一个令人意外的发现:患有1型发作性睡病(NT1)的人,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竟是普通人的两倍以上。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关联可能不仅仅是巧合,而存在潜在的因果关系!

研究团队利用芬兰国家健康登记系统(FinRegistry)的数据,分析了超过720万芬兰人的医疗记录,其中包括:

  • 1664名发作性睡病患者(其中880名为女性,784名为男性);

  • 55,37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

数据显示,发作性睡病在芬兰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0.03%,男女比例相当;而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则高达1.04%。这些数字本身并不意外,但当研究人员进一步筛查同时患有两种疾病的个体时,一个显著信号出现了:在1664名发作性睡病患者中,有34人也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这意味着,在发作性睡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约为2%——而普通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0.87%。换句话说,发作性睡病患者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高出普通人群两倍以上。统计学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显示,这一差异极其显著(P < 1×10⁻⁵),几乎不可能是偶然。

观察到关联只是第一步。关键问题是:发作性睡病是否会增加精神分裂症的风险?还是说,两者只是共享某些遗传或环境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因果之谜”,研究人员采用了近年来在遗传流行病学中备受推崇的方法——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

简单来说,MR利用基因变异作为“天然随机分配器”。因为基因在受精时就已确定,不受后天疾病或生活方式影响,所以如果某个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如与发作性睡病相关的基因)也能预测另一种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那就很可能说明前者导致了后者。

研究团队选取了此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中发现的13个与NT1显著相关的非HLA区域基因变异,以及一个位于HLA区域的关键变异rs2002779(该位点与著名的易感基因HLA-DQB1*06:02高度连锁)。他们用这些变异作为“工具变量”,在欧洲血统人群中进行双向MR分析。

结果发现当以NT1的遗传风险预测精神分裂症时,NT1显著增加精神分裂症风险。

  • 不包含HLA区域时:OR=1.06(95% CI: 1.024–1.096),P=0.0006;

  • 包含HLA关键变异rs2002779时,效应更强:OR=1.054(95% CI: 1.032–1.076),P=4.48×10⁻⁷。

这意味着遗传上更容易患NT1的人,也更可能发展出精神分裂症,且这种因果方向是从NT1指向精神分裂症,而非相反。

更重要的是,这一结果在包含欧洲、东亚、非裔和拉丁裔人群的更大样本中也得到了验证(P<0.05),说明这种关联具有跨种族的稳健性。

为什么发作性睡病(NT1)会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尽管二者在临床症状上差异显著,但从神经生物学层面看,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风险机制。

首先,NT1的核心病理是下丘脑分泌素系统失调。该神经肽不仅调控睡眠-觉醒周期,还广泛影响前额叶、杏仁核等与认知和情绪相关脑区。其功能丧失可能导致多巴胺、谷氨酸等递质失衡——这也正是精神分裂症的关键病理基础。

其次,免疫机制可能参与其中。NT1已被证实与自身免疫攻击有关,而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也逐渐重视神经炎症与免疫异常的作用。HLA区域作为免疫调节的关键基因区,可能成为连接两种疾病的遗传桥梁。

临床数据显示,NT1患者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绝对风险虽低,但比常人显著提高(约2%)。因此对NT1患者,尤其是青少年起病者,需关注其情绪、思维变化,必要时进行精神科评估。这一关联也为药物研发提供新方向:恢复下丘脑分泌素功能不仅改善嗜睡,或可降低精神共病风险。

小结

因此,“秒睡”并非总是福气,它可能是大脑睡眠节律崩塌的信号。从揭示REM睡眠的异常“入侵”,到发现其与精神分裂症等共病的深层联系,科学正逐步解码发作性睡病复杂的生命密码。希望未来,随着精准诊断技术的普及和疾病修饰疗法的突破,患者能迎来真正的曙光。

PS:由于发作性睡病极易被主观忽视或其他因素干扰,如果你或身边的亲人朋友,不仅老是打瞌睡,还会在激动时突然腿部发软(猝倒),或入睡前经历栩栩如生的幻觉、睡眠中如同“鬼压床”般的瘫痪,请务必予以重视,并及时前往医院进行专业评估。

参考文献:

[1] Biscarini F, Barateau L, Pizza F, Plazzi G, Dauvilliers Y. Narcolepsy and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J Sleep Res. 2025 Apr;34(2):e14277. doi: 10.1111/jsr.14277.

[2] Eghtedarian, R., Tervi, A.M., Jones, S.E. et al. Narcolepsy as a potential risk factor for Schizophrenia. Transl Psychiatry 15, 55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5-03259-w

撰文 | linwen

编辑 | lcc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