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信生物:研发强度行业领先 核心产品已身陷红海 | 18A药企价值解码

财经 (3) 2025-07-18 14:26:24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期,香港交易所的IPO申请名单中,生物医药企业的身影显著增多,形成了一波引人瞩目的“递表潮”。多家处于不同研发阶段、聚焦肿瘤、自身免疫、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的生物科技公司,正积极筹备登陆港股市场,寻求资本助力以推进管线研发及商业化进程。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9日,今年已有12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分别是脑动极光、大众口腔、维升药业、映恩生物、Mirxes、、纽曼思、派格生物、佰泽医疗、药捷安康、泰德医药和拨康视云,另有超过40家企业处于申请阶段。

  这一现象的集中涌现,其核心背景在于多重因素的共振,包括“18A章”制度红利持续释放、研发管线更多向创新药倾斜企业融资需求更为迫切、港股指数有所提振、企业出海需求强化港股平台优势凸显、行业信心回暖与政策环境支持等。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对港股18A生物医药企业的评估需穿透传统财务指标,聚焦三大核心维度,包括现金生存周期、临床管线价值以及知识产权护城河。

  以荃信生物为例,从财务健康角度来看,2024年公司流动比率为1.43,现金及等价物共计5.56亿元,2022年-2024年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2.25亿元、3.01亿元、1.86亿元。按照现金及等价物/三年年均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计算,公司在不融资前提下现金储备能够维持约28个月的正常经营。由此可见,IPO募资补血后公司资产负债情况较好,短期无偿债压力。

  研发方面,由于部分18A上市公司尚无营收,以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比率来衡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通用方法存在失真现象,因而改用研发费用除以总资产计算,以评估企业研发投入的相对力度,适用于比较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研发资源分配。

  2024年,公司总资产为9.84亿元,当期研发费用为3.34亿元,研发费用/总资产的数值为33.98%。据Wind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上市的11家港股18A企业的研发费用/总资产的中位数为26.99%,加权平均值为32.91%,荃信生物的研发投入强度在2023年、2024年上市的18A企业中排名第四,处于第一梯队。

  从管线研发进度看,截至2024年末,公司共有9款候选药物。其中处于Ⅲ期临床或申报上市阶段的候选药物共3款;处于临床Ⅱ期的候选药物共2款;其他进入临床阶段的候选药物共3款;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的候选药物共1款。公司管线梯队分布较为合理,处于Ⅲ期临床、申报上市阶段、已上市的药物占比为33%,即将全面步入商业化阶段。

  从管线价值看,‌公司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包括IL-17A抑制剂QX002N、抗IL-4Rα单克隆抗体QX005N。其中,QX005N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结节性痒疹适应症均已进入临床Ⅲ期;QX002N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也已进入临床Ⅲ期。

  从市场角度看,就QX005N而言,国内布局IL-4Rα抑制剂的药企众多,三生制药、正大天晴、康方生物等多家药企管线已进展至临床Ⅲ期,且各竞品适应症扎堆现象显著,未来市场竞争或将持续加剧。

  QX002N与QX005N情况类似,目前国内外已有超20种药物获批用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就国内市场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4款药物获批,另有数款同靶点同适应症竞品处于临床Ⅲ期或申请上市阶段。因此,荃信生物虽然始终保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但其商业化价值兑现仍面临较大挑战。

  知识产权方面,截至2024年,荃信生物于中国持有50项专利,包括40项发明专利及10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于海外持有10项专利。于中国及海外另有47项专利申请尚待批准。就核心产品而言,QX002N的九项注册专利及一项专利申请尚待批准;QX005N的六项注册专利及三项专利申请尚待批准。截至2024年,公司并无涉及任何威胁提出或待决的重大知识产权法律程序或接获任何有关侵犯该等知识产权的重大索赔通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