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利润超过中国七大车企总和,中国汽车大而不强?我不同意

财经 (1) 2025-07-17 08:49:42

  来源:单仁行

  01

  在前些天的经济论坛上,有专家学者做了一个统计,中国汽车制造业到今年6月的产值利润率只有5%,三千万辆汽车卖出来的利润还不如日本的丰田汽车一家。

  如果把中国七大车企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广汽、、吉利都算上,利润只有丰田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见中国汽车的大而不强。

  实际上,我们去查了一下,其实把中国18家上市车企都算上,2024年的整体利润不到900亿,只有丰田2024年净利润(2358.86亿人民币)的40%不到。

  那么,问题来了,丰田的盈利能力为什么这么强大?中国汽车产业真的是大而不强吗?

  02

  我们梳理了丰田最新的财报,这也是我们的强项,把财报结合公司经营,找到超越财务数字的深度视角。

  丰田的盈利确实是一个神话,但背后也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综合体,它既是丰田过去成功的巅峰,也蕴藏着未来转型的巨大风险。

  首先我们来看丰田2025财年(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的成绩,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比2024财年的巅峰稍微差了一些,但也是丰田历史上最好的成绩之一。

  丰田2025财年营收达到48.04万亿日元,同比增长6.5%,创下历史新高,营业利润4.79万亿日元,同比2024财年的历史巅峰下降10.4%,但仍是一个极高水平,净利润4.77万亿日元,同比小幅下降3.6%。

  汇率我们就不换算了,大家可以记一个口诀,日元去个0除以2,就差不多是人民币了。

  那么,是什么驱动了丰田的利润风暴呢?

  我们认为有三大原因。

  第一是混合动力 (HEV)的红利。

  虽然今天整个中国汽车企业都聚焦于纯电动汽车的竞赛,但在全球许多市场,特别是在纯电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者存在里程焦虑的时候,混合动力成为了一个广受欢迎的中间选项。

  我们可以看到,在丰田2025财年销售的935万辆汽车当中,燃油车占到总销量的53.8%,电动化汽车占到总销量的46.2%,而混合动力汽车 (HEV)是电动化车型中的绝对主力,占到了9成之多,纯电占比很少。

  特别是北美成为了丰田的关键利润市场,在2024年,丰田在美国混合动力车市场的份额接近60%,为了巩固优势,丰田甚至让北美主力车型凯美瑞放弃燃油版,只提供混合动力,

  这也暂时验证了丰田前社长丰田章男坚持的“多路径战略”。

  他认为在实现碳中和的道路上,不能把所有赌注押在单一的纯电技术上,燃油、混合动力、氢燃料都应该发展,这种保守的策略,在目前的市场过渡期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利润。

  第二点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是汇率的红利。

  丰田利润膨胀的一大关键,就是日元的持续贬值。

  作为一家跨国的汽车巨头,丰田的产品卖向了全球,但这些海外收入在换算回日元的时候,就会因为日元的贬值变得更多了。

  根据丰田自己的测算,日元兑美元每贬值1日元,营业利润就会被推高500亿日元。

  而在2025财年,日元兑美元的平均汇率为153日元,相比上一财年的145日元进一步贬值,这就给丰田的利润做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点就是丰田精益生产带来的卓越运营和成本控制能力。

  丰田盈利能力的基石,是享誉全球的“精益生产”模型,它的核心目标就是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

  精益生产有两大核心,一个叫“准时生产”(Just in Time),也就是把库存压到最低水平,只有我有了具体的生成计划的时候,才会通知供应商和工厂生成和运输所需数量的零部件,从而大幅削减仓储和资金占用成本。

  另一个叫做“自働化”(Jidoka),其实就是智能化,让机器装上自我检视的功能,能够在生产出次品的时候立即叫停,避免大规模次品带来的浪费。

  当然,我也要强调的是,精益生产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一个模式,更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文化。

  表面上看,它很简单,就是工具加机器,但实际上,精益生产经过了丰田英二、大野耐一这些领导者从上至下数十年的普及和完善,才真正实现了每一位员工都有成本意识,能够主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实现流程的不断优化。

  所以,精益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经营的哲学和文化,是丰田最难被对手超越的护城河,也是丰田能够保持高盈利的根本能力。

  目前从国内来说,比亚迪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精益生产”在电动化、智能化时代的再现和超越。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对供应链实现了极致控制,所有关键部件全部自己造,它比丰田更能控制成本,同时,比亚迪所崇尚的“工程师文化”和“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又实现了成本、效率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个比丰田更恐怖的竞争壁垒。

  所以,我们不否认丰田现在的强大,但这种强大绝不是无懈可击。

  03

  实际上,连丰田自己都不敢这么自信。

  丰田在财报里发布了自己对2026财年的业绩预测,所有指标几乎全线下滑,这暴露了丰田潜藏在水面之下的巨大压力。

  丰田预计营业利润将下降20.8%,到3.8万亿日元,净利润预计大幅下滑34.9%,到3.1万亿日元。

  为什么丰田自己要大幅下调这么好的数据呢?

  我们认为有三大原因。

  第一、接班人的风格差异。2023年,丰田章男卸任社长,把接力棒交给了佐藤恒治,这两个人在战略方向并不相同。

  丰田章男坚定地推行“多路径战略”,对电动化乃至智能化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也自嘲自己是一个守旧的人。

  但佐藤恒治在上任的时候就明确表示,自己的核心任务是“继承与进化”,所谓进化就是发展电动化。

  要知道在目前丰田汽车的销量里,纯电汽车的占比连1%都不到,更别提智能化,可见丰田之前缺课缺的多严重。

  所以,丰田宣布到2030年,要给电动车的开发投入总计370亿美元。

  2026财年利润的大幅下滑,就是给过去的缺位进行补课,短期利润终究还是要为未来的长期发展去买单。

  这也代表着丰田的领导层对电动化达成了共识,公司的战略方向开始转型。

  当然,说句题外话,我非常佩服丰田的传承,日本企业的管理层总是在“封闭”和“开放”这个矛盾中徘徊。

  像丰田章男从小就被当作丰田接班人培养,丰田家的孩子未来自然要继承丰田,很多高管也都以家臣自处,这是日本企业封闭的地方。

  但是,丰田章男又偏偏选择了一个跟自己战略方向不同的接班人。

  按道理来说,哪怕是中国企业,两个战略方向完全不同的人别说接班,相处都难,我指东,你打西,那总有一方要被踢出局。

  但丰田在这里表现出了极其的开放和包容,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地方。

  第二个原因就是汇率问题。

  这就是典型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助推丰田利润的日元贬值东风,现在开始转向了。

  丰田预测2025财年的153日元将会升值到145日元,日元的升值就会对利润带来负面影响,同时,美国又恰恰在这个时候盯上了丰田。

  这也是特朗普的风格,我今天出门没捡钱都算运气差了,你丰田在美国赚了这么多钱,给我交点关税很合理吧?

  丰田预计,美国关税政策初步可能导致1800亿日元的利润损失。

  赚钱终究还是没有抢钱快,钱拗不过权。

  第三个原因就是丰田在中国市场的衰落。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电动化和智能化变革的前沿阵地,任何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失败,不仅意味着失去一个重要市场,更意味着失去对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感知和竞争力。

  丰田专门给中国市场列了一张表,我们也补充一点信息进来。

  在2024年,日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23.1%的高点暴跌到11.2%的历史新低,同期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上升到61%。

  丰田在中国市场也是逐年下滑,卖车的利润还没有贷款赚的多,根本原因在于丰田的产品力跟不上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需求。

  跟今天中国汽车市场智能驾驶、智能座驾的科技感相比,丰田在电动化以及智能化上的体验都显得有点落后。

  这也是丰田自己下调利润的关键所在。

  04

  当然,要全面理解丰田的利润神话,还必须要跟中国车企所处的发展阶段相比。

  中国汽车产业大而不强吗?

  我并不这么认可这个结论。

  中国车企今天的低利润并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所处战略阶段的必然结果。

  今天所有中国车企都身处一个巨大的变革漩涡中,他们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必然极大地压制了利润。

  第一战场就是残酷的国内价格战。

  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角斗场,没有之一。

  为了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生存下来,抢占市场份额,各大车企不管是燃油车、纯电、混合都在打价格战,从高端到低端,无一幸免。

  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必然带来利润的下滑,但同时,客观上利好了中国的消费者,带着智驾功能的汽车售价7万,甚至还有比亚迪宣布给所有搭载天神之眼车辆的智能泊车兜底,承担一切事故损失。

  没有哪个国家的消费者吃的有中国消费者这么香,有这么多选择,这也促进了整体产业的极速进步。

  第二战场在于面向未来的研发竞赛。

  跟丰田过去长期把研发重点放在优化现有技术不同,中国车企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投资了电动化和智能化。

  这种投资短期内很难带来回报,但又是赢得未来的必然关键。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指标,研发占营收的比例。

  丰田的比例长期保持在3%的水平,2025财年为2.8%,而中国车企,特别是新能源车企,研发投入的强度要高得多。

  我们客观点,拿新能源车企2023年的财报对比2025年的丰田,像造车新势力不惜亏损,也在以极高的研发投入比例换取技术上的突破。

  哪怕是已经实现规模化盈利的龙头比亚迪,研发投入占比也远超丰田。

  所以,透过表面的财务数据,我们能看到丰田跟中国车企的不同之处。

  丰田处于技术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研发成本早已经被摊销,利润当然更丰厚。

  但中国车企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周期的播种期,为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未来承担着巨额的前期投入。

  所以,中国汽车真的大而不强吗?

  或许,在今天这个瞬间,三千万辆汽车利润确实比不上丰田一家,把中国车企绑在一起也打不过。

  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旧时代的王者,正在自己看似稳固的领地上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而一群新时代的挑战者,正在另一片土地上不计成本地播撒着未来丰收的种子。

  唐朝诗人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未来的五年一定会回答这个问题,中国汽车不仅大,更加强!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