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仅10名员工 办公用房近4000平
【单位仅10名员工 办公用房近4000平】6月29日,审计署发布的2025年第1号公告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公告披露,中国人民银行所属中国金融电子化集团下属的金电云(深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仅有10名员工的情况下,租赁办公用房面积达3937.03平方米,人均占用面积高达393.7平方米,其中3041.05平方米长期闲置。这一极端案例,将公共资源使用效率问题推向舆论风口。根据审计署公告,此次中央部门单位2024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共发现8家所属单位存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涉及金额1819.43万元。其中,金电云公司的办公用房超标问题尤为突出。该公司租赁的办公场所位于深圳核心商务区,租金成本远超行业标准。审计发现,该场地除10名员工日常办公外,大量空间被改造为"数据展示厅""客户体验区"等非必要功能区,部分区域甚至长期上锁闲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审计发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下属公司存在类似问题:2023年8月以来,该公司支出153.27万元租赁344平方米房产,用于员工活动和商务接待,其中包含KTV、按摩室等娱乐设施。这些案例暴露出部分单位在公共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重面子轻实效"倾向。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明确规定,中央机关处级及以下干部办公用房面积不得超过9平方米/人。即便参照企业标准,金电云公司的人均393.7平方米也远超合理范围。据业内人士透露,深圳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约为200元/平方米/月,按此计算,该公司每年仅租金支出就超过900万元,其中闲置部分浪费达730万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公司通过"虚增业务需求"方式规避监管。审计发现,其租赁合同中标注的用途包含"云计算研发中心""大数据实验室"等项目,但实际仅配置基础办公设备。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模式,反映出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中的侥幸心理。
面对审计指出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驻金电云公司。据知情人士透露,整改方案包含三大举措:一是立即终止超标租赁合同,预计7月底前完成3041.05平方米闲置区域退租;二是将现有办公区改造为共享办公空间,面向科技企业开放租赁;三是建立办公用房动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面积使用效率。
"这不仅是空间调整,更是管理思维的转变。"参与整改工作的专家表示,过去"重资产、轻效益"的运营模式已不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金电云公司正在探索"云办公+线下服务"的混合模式,计划将70%业务迁移至云端,减少实体办公空间依赖。
该案例折射出公共资源配置的深层矛盾。对比湖北省某市直单位数据:某部门8人占用2591平方米办公用房,人均324平方米,与金电云案例形成跨区域呼应。这种资源错配现象,在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领域同样存在。某中央单位98人配备48辆车,平均两人一辆,而同期有6.6%的单位百人用车不足10台。
"公共资源不是'唐僧肉',必须建立'精准滴灌'机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明指出,需完善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办公用房使用效率评估体系,将空置率纳入绩效考核;二是推行"共享办公"模式,鼓励跨部门资源整合;三是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对违规单位实施预算扣减。
在整改过程中,数字技术发挥关键作用。金电云公司引入的智能空间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各区域人流量、设备使用率等数据。系统显示,其"数据展示厅"过去三个月仅使用3次,每次不超过2小时,而"客户体验区"的智能设备开机率不足15%。
这种"用数据说话"的监管方式,正在改变传统管理模式。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该市已启动"智慧房管"平台建设,通过BIM建模技术实现全市办公用房三维可视化监管,可自动预警超标使用、长期闲置等问题。
此次事件引发的讨论已超越个案范畴。网友:"10个人用4000平,比我家小区活动中心还大,这到底是办公还是建宫殿?"这种质问反映出公众对公共资源使用的朴素期待。专家建议,需构建"三位一体"长效机制:在制度层面,修订《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化单位参照标准;在技术层面,推广空间利用率实时监测系统;在文化层面,将"节约型机关"建设纳入干部培训体系。正如审计署相关负责人强调:"每一分公共资金都承载着人民信任,必须用在刀刃上。"
上一篇
已是最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