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勾勒人工智能蓝图,伯里“泡沫警告”撞击英伟达

财经 (1) 2025-11-28 11:01:48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一面是阿里巴巴强劲的AI收入增长和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一面是英伟达股价下跌与大空头的"泡沫破裂"警告,AI产业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投入期下的利润压力

        11月25日,阿里巴巴发布最新财报。这份财报展现了一幅充满张力的图景:收入增长与利润下滑并存,AI相关业务迅猛发展而整体盈利能力承压。

        最新财报显示,阿里巴巴在保持整体营收稳步增长的同时,正将大量资源投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

        这种战略重心的转移在财务数据上留下鲜明印记:收入持续扩大与利润空间收窄形成鲜明对比。

        2026财年第二季度业绩,阿里巴巴实现营业收入2478亿元,较去年同期提升5%。这一数字略高于市场预期,若排除已剥离业务的影响,同比增幅实际达到15%。

        业务板块呈现分化态势,其中电商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长10%。

        云智能集团表现突出,收入跃升至398.2亿元,同比涨幅为34%,超越市场预期。这一增长主要源自公共云服务及人工智能产品需求的快速提升。

        与此同时,本地生活服务板块也呈现强劲增长势头,其中即时零售业务收入攀升至229.0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60%。这一表现与公司新推出的"淘宝闪购"服务密切相关,该服务自2025年4月底推出后订单量持续攀升。

        在营收保持增长的同时,阿里巴巴的盈利指标出现明显调整。

        本季度,阿里巴巴调整后净利润为103.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2%,低于商场预期,此前预估为168亿元。

        同时,经营利润同比缩减85%至53.7亿元,经调整EBITA也同比下降78%至90.7亿元。

        现金流方面,公司从去年同期的净流入137.4亿元转变为净流出218.4亿元。

        费用结构的改变揭示了公司战略重点的转移。本季度销售与市场费用同比104.8%,达到665亿元,占总收入比例由去年同期的13.7%扩大至26.8%。

        同时,研发投入亦同比增长21%。

        管理层在财报中明确指出,利润指标的变化与公司对即时零售、用户体验和科技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入直接相关。

        AI优先的资源分配

        在业绩说明会上,阿里巴巴管理层详细阐释了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逻辑。

        公司首席执行官吴泳铭表示:"我们目前看到客户需求依然非常旺盛。阿里云的AI服务器上架节奏,严重跟不上客户订单的增长速度,在手的积压订单数量还在持续扩大。"

        面对供应链紧张局面,公司内部已建立起明确的资源调配顺序。吴泳铭解释道,最关键是保障基座模型训练,要获得高价值场景和客户,一定要靠模型能力提升来解锁新的场景。

        其次是支持百炼平台上的推理服务,该平台服务于全球客户,通过全天候运行优化算力资源利用率。此外,公司会优先保障使用阿里云全栈服务(包括存储、大数据和CPU资源)的客户需求。

        面对旺盛的AI需求,阿里巴巴展示了持续投入的决心。首席财务官徐宏透露,过去四个季度,公司在AI+云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本支出已累计约1200亿元。

        对于此前公布的三年3800亿元资本开支计划,徐宏表示这一数字可能偏向保守。

        他指出,若服务器上架速度仍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公司不排除进一步增加投资的可能。

        当谈及资本开支带来的收入增长比例时,徐宏坦言目前难以给出精确预估,核心原因在于AI行业整体仍处于发展初期。

        但他强调,从长期视角看,公司更关注基础设施所产生词元(token)的质量和性价比。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未来三年内不太可能出现人工智能泡沫。未来三年,人工智能资源整体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行业领军者的不同视角

        当阿里巴巴在AI领域加速布局、高歌猛进之际,芯片巨头英伟达却遭遇市场挑战。

        11月25日,英伟达跌幅持续扩大,创9月17日以来新低,总市值跌至4.15万亿美元,较历史最高点跌去1万亿美元。

        股价波动的背后存在多重因素。

        首先,中国初创企业DeepSeek推出了成本较低的AI模型,该模型能够以更经济的方式实现与西方先进模型相近的性能,这引发市场对英伟达长期技术优势的思考。

        同时,美政府收紧向中国出口先进AI芯片的限制,这对英伟达构成额外压力,考虑到中国市场贡献了其总收入的17%。

        而知名投资者迈克尔·伯里,则选择在这一时点对AI行业发出警示。

        其在一篇题为《泡沫的关键标志:供给侧的贪婪》的文章中,将当前AI热潮描述为 "辉煌的愚蠢" ,并特别点名英伟达,称他预计英伟达是该行业泡沫何时破裂的先兆。

        伯里将该公司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思科相提并论——后者在1995年至2000年间股价上涨3800%,市值一度达到约560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却在泡沫破裂后股价下挫超过80%。

        伯里特别强调,"与普遍认知不同,1999年强劲的纳斯达克指数并非由缺乏盈利能力的网络公司推动,而是由当时利润丰厚的蓝筹科技股主导。"

        这其中包括微软、英特尔、戴尔和思科。

        他认为历史正在重现,如今的AI繁荣同样由科技巨头引领,包括微软、谷歌、Meta、亚马逊和甲骨文。

        伯里深入分析了AI泡沫的形成机制,将其核心矛盾归结为 "供给侧的暴食" 。他在文章中指出,当前AI热潮的关键问题在于"严重的供应过剩和相对不足的需求"。

        这位投资者此前曾批评科技公司通过调整折旧政策来提升账面利润。他特别指出,AI芯片等设备的实际使用寿命仅为2-3年,但部分企业将折旧周期延长至6年。

        伯里预估,从2026到2028年,大型科技公司将因低估折旧而虚增1760亿美元的利润。他特别提到,到2028年,甲骨文的利润可能被高估26.9%,而Meta的利润可能被夸大20.8%。

        伯里提醒投资者不要被"这次不一样"的论调所迷惑,他在文中写道:"无论多少人试图论证,历史的教训总是相似的。"

        面对伯里的质疑和市场的担忧,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作出了正面回应。黄仁勋在近期财报发布会上谈及"泡沫论"时表示:"市场上关于AI泡沫的讨论很多"。

        但他强调,"从我们的实际业务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确实,尽管面临短期挑战,英伟达仍然交出了亮眼的财务成绩。公司第二财季收益再次超越分析师预期,显示市场对其产品需求保持强劲。

        而大洋彼岸的伯里则在专栏结尾引用了查理·芒格的名言为自己佐证:"如果你总是忙于戳破气球,你很难成为派对上最受欢迎的客人。"

        再看阿里巴巴吴泳铭的观点,其在业绩说明会上展望未来,从需求侧观察到两个明显推动力:基础模型、视频模型与全模态模型的能力都在持续进步,规模扩展的规律尚未遇到瓶颈。

        他明确表示,随着模型能力提升,能够支持的任务和场景将更加丰富,市场渗透率也将随之提高,未来三年内AI需求具有较高确定性。

        行业领军人物的不同视角,折射出人工智能产业正处于规模化扩张与商业化验证的关键阶段,未来发展路径既充满机遇也不乏挑战。

《电鳗快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