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正和岛)
作 者:微澜
再一次,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下手了!
就在11月14日,阿里的千问APP上线当天,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白宫连夜紧急抛出“国家安全”备忘录,指控阿里巴巴协助中国军方威胁美国。
随后阿里巴巴和中国驻美使馆相继辟谣和驳斥。
科技战烽烟再起。
在《金融时报》看来,白宫的指控反映出了美国对中国云服务、人工智能以及中企相关技术发展的担忧日益加剧。
而在这场美国精心策划的指控背后,我们需要重点了解几个问题:
为什么美国在当下这个节点对阿里发起指控,美国在害怕什么?
为什么是阿里千问让美国生出了紧迫感,阿里又是如何应对?
在这场中美AI竞赛的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我们又该如何看待?
美国,在害怕什么?
美国对阿里“下手”这件事,很多不了解的人会觉得突然。
但事实上,真正关注AI界的人士就知道这不是美国的心血来潮,因为阿里Qwen(ps:阿里千问APP正是基于阿里Qwen最强模型打造)已经在硅谷乃至全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风暴:
先是在今年10月份,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5GTC大会上表示在全球开源模型中,英伟达与Qwen断层领先,并且来自中国的Qwen已占据开源模型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一领先优势还在持续扩大中。
紧接着,在10月22日,爱彼迎Airbnb CEO布莱恩·切斯基在媒体采访中公开表示,公司正“大量依赖阿里巴巴的Qwen模型”,并直言“比OpenAI更好更便宜”。
这一言论更是在美国引发热议,美国AI知名专家Nathan Lambert甚至表示:硅谷看起来是建立在Qwen之上的?
此外,还有马斯克、推特创始人杰克·多尔西、李飞飞等美国一众科技大佬纷纷点赞通义千问的开源大模型。
并且,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众科技大佬不光是口头点赞,更是直接将Qwen应用到了企业当中,如亚马逊在加速布局的人形领域采用了阿里Qwen模型;多家日本新兴AI企业和阿联酋穆罕默德·本·扎耶德人工智能大学均以Qwen为基础模型进行了二次开发。
从硅谷到日本、阿联酋等国,可以说,Qwen已在AI领域展现出了强悍的“统治力”。
而这就触犯到了美国当前最重要的“命脉”——在AI这件事情上,美国政商两界,尤其是美国硅谷正进行着一场价值超1万亿美元的世纪“豪赌”。
早在今年1月份,由美国特朗普政府牵头,OpenAI、软银集团和甲骨文公司联合主导推出了“星际之门”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下一代AI基础设施,确保美国在AI领域的领导地位。
而在今年9、10月份,短短几周时间内,OpenAI、英伟达、AMD、甲骨文和英特尔等硅谷科技企业更是砸下天文资金,开启了“抱团”内循环模式,并且美国政府也默许这种巨头间的“联盟”。
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政商界达成了一个共识,美国当下的困境想要得到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美国AI领域带来的大爆发。
但商业社会中有一个不变的铁律,同样成本下的更高品质,或者同等品质下的更低价,永远是具有第一竞争力的。
这是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全球化的基本规律。
过去这套逻辑对美国最有利,所以美国坚持;但当这套逻辑对美国不利时,美国就开始搞双标路线:
在AI领域,Qwen的闯入,无疑打破了美国的AI内循环,让美国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危机,甚至美国担心自己的AI投入最终沦为他人的“嫁衣”。
于是美国对阿里下手了,所以,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高举“安全“之旗,使一些损招、坏招。
阿里千问今天的遭遇,不过是现代版的“君子无罪,怀璧其罪”。
千问大模型横扫硅谷后,千问APP上线
能够预见,白宫连夜紧急抛出“国家安全”备忘录,指控阿里巴巴协助中国军方威胁美国,只是美国对阿里“使坏招”的第一步,后续显然还会有更多手段出现。
回顾过去美国针对日本东芝、法国阿尔斯通等境外企业的打压手段,你会发现总是那么几样:
设置贸易壁垒,提高关税,压榨企业的利润;
限制本国供应商对你的原材料供应、技术支持,从产业链上游遏制你的发展;
通过扣上莫须有的罪名,企图通过威逼利诱,让对方“认罪就犯”……
总结来看,美国对外采用的,是一种“规则霸权”,即:
先制定一套对美国有利的规则,并要求全世界按照这套规则来,但如果有人能在这套规则下依然能对美国形成挑战(或者当下的规则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了),那么他们就改变规则(或者说,重新定义规则)。
但美国忽略了一点,中国企业不是日本东芝,也不是法国阿尔斯通,不会任人宰割。
曾经美国想用芯片卡我们的脖子,以为锁住了我们的硬件,就能锁住我们的未来。
但他们没想到,我们的芯片产业在短短几年就追赶了上来,尽管还有差距,但已经不担心“断供”的问题了。
并且要知道,今时已不同往日,过去面临科技战,我们是被压着打,没有还手之力,只能卧薪尝胆。
但今天在AI竞赛上,中国是能够和美国抗衡的,其中阿里的Qwen又是佼佼者,这里再列几组数据:
1.全球下载量及衍生模型双第一。从2023年至今,Qwen已开源300多款模型,囊括文本、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覆盖0.5B到480B等「全尺寸」,在全球主要模型社区的下载量已经突破6亿,衍生模型突破17万个,Qwen超越Llama成为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家族。
过去三年,阿里保持稳定敏捷的研发节奏,坚持最大力度的全面开源策略,推动Qwen为代表的中国开源模型实现对美国顶级模型的追赶乃至反超。如今,Qwen稳居全球AI大模型第一梯队。
2.全球贡献第三。根据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中美顶级AI大模型性能差距大幅缩至0.3%,接近抹平,阿里Qwen重要模型贡献度位列全球第三。
3.持续屠榜。Qwen大模型屡次斩获Chatbot Arena、司南OpenCompass等权威榜单“全球开源冠军”、“国产模型冠军”,多次登顶HuggingFace、Github的最热趋势榜单。
4.最多企业接入。目前,Qwen已经服务了超100万家客户,包含宝马、西门子、星巴克、欧莱雅、渣打集团、万豪、LV等全球头部品牌。据国际权威调研机构沙利文(Frost&Sullivan)最新报告显示,在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市场中,Qwen占比位列第一,是中国企业选择最多的大模型。
越到难时,越做难事。可以说,阿里Qwen上演了一个在中国AI领域需要领军者时,主动站出来持续向上突破,向下扎根的故事。
还值得一提的是,无惧美国的压力,阿里的Qwen在横扫硅谷后,更是直接上线了千问APP。
作为基于Qwen最强模型打造的一款同名个人AI助手,千问APP全面对标ChatGPT,加入到全球AI应用的顶级竞赛。
并且,千问APP的价值,不仅仅只是个人AI助手这一功能,其最大的价值是在于借助Qwen的开源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个以Qwen为底层、以中国开源生态为核心的AI系统入口。
当中国AI以“基础设施”的形式嵌入到世界技术版图时, 这也正是阿里千问大模型开源的价值所在。
开源,就意味着全世界的科技企业都可以基于Qwen进行开发。这不再是中美两家公司的竞争,而是中国引领的‘开放生态’和美国主导的‘封闭生态’的竞争。
他们筑起高墙,我们打开大门。
世界AI的牌桌上,曾经只有一个玩家在制定规则。但现在,另一个玩家带着最强的开源模型和亿万用户的场景落座了。
过去三年时间里,千问大模型已经赢得了全球开发者。而当千问APP国内版和国际版相继上线后,新的AI牌局,才刚刚开始。
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纵观历史,我们从来不惹事,但也从来不怕事。我们始终敞开怀抱,期待在良性竞争中,寻求合作与共赢。
但是这一次,当阿里千问以开源之姿登上世界舞台,当中国技术的力量开始重新定义全球AI格局时,美国又坐不住了。
商场如战场,虽无硝烟,却早已刀光剑影,情势永远比你我目光所及的要汹涌澎湃。
这不是普通的商业竞争,阿里千问被美国指控这件事,本质上是一场关系着中国有没有发展高科技、发展AI的权利,有没有资格参与制定未来规则的根本性较量。
这不是某个企业的难题,而是我们所有国人都要面临的难题;这也不仅是科技和经济的角逐,更是关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
某种程度上来说,千问的命运其实就是国家命运的一部分。
也因此,除了前进,我们别无选择。
除了突破,我们别无选择。
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浪,阿里从来都不孤独,千问不是唯一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是,在一波又一波的风浪中,我们看到,中国正在走得更加从容;而中国的科技企业们在面临美国和其他强敌打压时,也在不断迎难而上,开创出更加广阔的天地和未来。
此时此刻,不由想到高尔基的《海燕》: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是的,猛烈的风暴终将到来,但是纵使千疮百孔,也绝不屈服;即便前路艰险,依然昂首向前。
祝福阿里,加油千问!
排版 | 小元
审校 | 微澜轮值主编 | 夏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