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口有文物”

娱乐 (3) 2025-11-15 09:09:01

  深秋的福建泉州,山区已微有寒意。洛江区罗溪镇钟山村田野里,专家吴艺娟正带队组织新发现文物的认定。她用软毛刷轻轻扫去手中瓷片上的浮土,抬头对蹲在旁边的普查队队员陈菲菲说:“你看这釉色,青中泛白,胎质细密坚致,典型的南宋仿烧龙泉窑风格。”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启动以来,这样的场景在泉州的山间、古村、溪畔、海边经常上演。普查队员们用脚步丈量1.1万平方公里土地,用汗水唤醒沉睡的文明,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物,正通过他们的手,重新连接起历史与当下。

  难忘康桂清的“官道寻桥”。永春县石鼓镇吾江村的小溪上,一座石构平梁桥静静横卧。它叫岭兜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现存的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却因损毁严重,连本地人都快忘了它的存在。永春县“四普”队队员康桂清早就注意到在《永春州志》《永春县志》里关于这座桥的记载:“官道要冲,南通德化,北接尤溪。”这条路曾是瓷器、茶叶外销的“黄金线”,民间流传“挑夫过百二,茶香飘万里”的说法。康桂清查阅清代《永春官道图》,发现图中明确标注“岭兜桥”的位置。为实证,他沿着古道实地走访,村里老人们围了过来:“原来我们每天走的桥,有这么久的历史!”如今,岭兜桥已录入国家文物数据库。“文物普查让我们重新认识身边的文物。”康桂清说,“很多古桥、古道曾被当作普通老建筑,现在通过普查,它们的历史价值被重新挖掘,成了乡村文化的金名片。”

  难忘钟山宋窑的“泥火密码”。2024年9月,泉州市“四普”专家组接到村民的反映:“后山有个瓦窑窟,小时候见过碎瓷片。”专家组立即联合洛江区文物部门实地勘察。窑址位于大蔗山山腰,海拔约300米,坡地已被开垦成梯形农田。窑炉依地形而建,呈长条形,残存的窑头部分已缺失。从文化堆积层的厚度(约1米)、包含的陶瓷残片,以及散落的匣钵、垫饼等窑具判断,这是一处古代龙窑遗址。经多方论证确认,这是洛江区首次发现的宋代窑址,暂命名为“钟山宋窑”。这个窑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洛江区宋代窑址的空白,更进一步实证了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地位作用。泉州市“四普”专家组组长何振良说:“‘四普’不是简单的找东西,是在给文明建档,当我们从泥土里捧出一片宋代瓷片,就是在和800年前的匠人对话——他们拉坯时的温度、上釉时的手法,都藏在这些碎片里。”

  更难忘的是泉州文物工作者的成就感。文物普查的日子,苦吗?当然辛苦。陈雅琳是南安普查队一组组长。今年在丰州狮子山遗址踏勘后,她沿着沙石土路下山时不慎打滑,重重磕在一块岩石上。“当时疼得直冒冷汗,可系统里还有5处点位没录入。”她后来回忆,那天强忍着剧痛驾车返回单位,将数据录入系统,一直忙到当晚10点才去医院挂急诊。诊断结果是骶尾椎骨折,但她仅休息了10天便重返岗位。南安普查队的卢培峰绑着医用护腰带,带着6支普查队深入山林,创下单日调查14处山地新发现文物的福建纪录。转业军人黄伟强手持柴刀开路,带领队员穿越荆棘密林,操作无人机完成10平方公里的航拍任务,开辟出约30公里的深山调查路线,助力团队解锁多处被掩盖的古迹……

  可他们又说,甜。当陈雅琳在系统里录入一处新发现文物时,屏幕弹出“登记成功”的提示,她看着电脑笑了;当岭兜桥的简介牌挂起来,村里的孩子们围着桥跑,边跑边喊“我家门口有文物”时,康桂清的眼睛湿润了。从春寒料峭到深秋微寒,泉州的“四普”人走村串户完成3811处“三普”文物复查,新发现1220处文物。这些数字背后,是1458人次的业务培训,是56支普查队伍的坚守,更是文物工作者用热爱写下的“文化日记”。

  当我们告诉孩子,村口的老榕树旁有座清代古桥;当我们让游客知道,海边的渔村曾有过南宋窑址;当我们把新发现的文物故事写进教科书——这就是文物普查的意义:让文明薪火相传,让精神家园永在。    

  (作者单位:泉州市文物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