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陷“订单荒”?业内:百万产能是“期货”,千台交付是当前现实

财经 (4) 2025-11-13 23:02:01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一份调研报告,让不少投资者重新审视起了产业。近期,高盛调研了9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市公司,其中、都是网传已在海外规划百万台产能的公司,却都没有拿到明确的大规模订单。

热火朝天的人形机器人产业究竟走到了哪一步?下半年以来,部分厂商频频传出签下上亿元订单的消息,为何却落不到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手中?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多家厂商处了解到,业内普遍自今年下半年才开始接到大额订单,且上千台的量级已经算是大单,传闻中动辄“百万台”的风很大程度来自炒作。

另外,虽然产业订单额整体相加有了“亿点”,但量产交付的进展却只有“一点”。一方面,交付的突破要比订单更晚,时间节点大多在今年年末至明年年中;另一方面,厂商普遍采取“爬坡”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使用需求分批完成交付,公开的交付计划只到千台的量级,与产业链期待的“百万台”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从产业链选择的角度来看,“僧多粥少”也是必然。毕竟部分厂商本身就有生产线,且核心零部件多靠自研。有不愿具名的机器人厂商受访时透露,其挑选供应链的顺序依次是技术能力、稳定的量产能力以及合作意愿。由于大多是非标准化且尚未规模化生产的产品,需要供应链一道付出,做技术研发升级,投资扩大产能。另外,与海外产业链相比,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大湾区等地的供应链已经十分成熟,从高精度的传感器到减速机,都能在周边100公里或几小时的车程内找到顶尖的供应服务商。

产业现状:厂商下半年才开始接大订单 量级多在千台左右

去年以来炒得热火朝天的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在一纸报告后开始冷静下来。

撰写这份报告的高盛在11月3日至11月6日对包括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在内的9家中国机器人供应链公司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供应商正在中国及海外(主要是泰国,其次是墨西哥)积极规划产能,年产能规模差别极大,最高甚至到了100万台。而行业普遍预期的量产启动时间点指向2026年下半年。

高盛的这份报告还指出,目前没有一家公司确认收到了大规模订单或明确的生产时间表,处于“订单荒”的状态。报告流出后的三个交易日(11月10日至11月12日),机器人板块连跌三日,三花智控、拓普集团单日最高跌幅超6%。

谈到这份报告,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形机器人厂商高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业内看来,此次高盛调研引出的“订单荒”一说中的订单,其实是指传闻中动辄“百万台”的订单。这一数额在厂商看来,用“激进”来形容都犹嫌不足。“几百(万台)都是在炒作,供应链没那么快起量。”

机构的预测也是如此,在高盛看来,全球人形机器人十年后(2035年)的出货量也仅有138万台。

其实,人形机器人产业近十年一直困在落地应用中,直到今年下半年才真正在商业化上有所突破,不少厂商陆续接到了大额订单。从企业披露的到手订单来看,上千台的量级在业内已经算是大单。举例来看,11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优必选方面获悉,今年以来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订单金额突破了8亿元;绳驱AI机器人公司星尘智能方面提供的数据也显示,该公司下半年以来陆续接到了来自百度、等企业的订单,总体量级在千台左右。

B端之外,C端订单的数量虽然较小,但反映出了消费端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以刚刚过去的“双11”为例,不少电商平台都上线了机器人产品。在某电商平台销售界面,松延动力的小布米机器人首批500台售罄后又补货了500台,目前仍在销售中。宇树机器人R1 Air在开售前也获得了3000多个预约抢购。

不过,就算将上述团购及散单全部相加,再加上下半年以来披露的几个上亿元订单,算下来量级也只在万台,离产业链期待的“百万台”仍有很大差距。

上市公司百万海外产线还没建好 国内供应链已经十分成熟

大订单有了,消费热度有了,为何供应链上的企业还没吃到“肉”?问题出在实际交付上。

谈及交付进度,虽然不少人形机器人厂商都称是商业机密,“无可奉告”,但给消费者的交付日期却“不能含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搜索发现,今年“双11”热销的人形机器人,大多交付期都在明年。其中快的明年1月底会开始交付,慢一点则需明年年中。此外,记者还从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处了解到,业内的供货模式多为分批交付,“逐步爬坡”。

可喜的是,与去年几乎“0交付”相比,人形机器人产业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的量产规模已经有了明显提升。如星尘智能方面的保守预计是“明年至少交付1000台”;优必选也给出了“年内500台交付”的目标。

要知道,马斯克也曾计划在2026年底达到百万台的量产目标,但截至2025年三季度,其试产规模还不足1000台。随着更多订单逐步交付,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迈入规模化场景应用的新阶段。

不过,产业链上的企业似乎还是“笑不出来”。按照当前商业化厂商的交付计划,数十家头部企业及上百家甚至更多的产业链企业要一起争抢万台以内的实际生产单,更别提一些厂商还有自己的产线,有壁垒的核心零部件大多都靠自研。

就职于某人形机器人厂商,负责对接供应链的吴勇(化名)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公司在选择供应链时,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技术能力,要做到“有好货且有问题能搞定”,其次才是稳定的量产能力,最后是合作意愿。

“考虑到很多(产品)是非标准化、尚未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供应链陪着企业,愿意进行技术研发升级、解决出现的问题、投资投入扩大产能,最终把价格打下来,质量搞上去。”吴勇称。

至于部分观点提到的国外供应链,吴亮表示,目前厂商还是会优先考虑国内,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已经成熟的上下游供应链。

“‘附近性’很重要,能快速推动研发迭代,然后批量生产。”吴勇进一步指出,如大湾区就拥有相对密集且完整的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业生态,为深圳企业提供了一个“两小时供应链圈”。“从高精度的传感器到减速机,都能在周边100公里或几小时的车程内找到顶尖的供应服务商。从快速下料、回料并最终完成装配测试,极大(地)压缩了研发周期和产品迭代速度,有效(地)帮助我们抢时间、占先机。”吴勇称。

需要注意的是,抛开二级市场的反馈,“愁订单”这件事本身给产业链企业带来的损失目前仍有待观望。以此次高盛在调研中提到的几家上市公司为例,根据市场流传的内容,拓普集团计划在泰国、墨西哥和美国建立人形机器人相关产线,泰国工厂设计年产能高达100万台,总投资额预计在70亿元至80亿元。三花智控在泰国购买了约20万平方米土地,专项用于仿人机器人执行器组装⋯⋯

从“预计”“计划”这些字眼中不难看出,这些传闻中的“百万”产线,目前并非建好“待单”的状态。

与之相比,真正落地的产能则要谨慎得多。如预计到2025年底将行星滚柱丝杠产能扩大到30万套;敏实集团已完成的头部与面部总成生产线建设,年产能在1万套左右,预计2026年一季度开始实现量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