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静的焦虑:沃尔玛中国被抵制的转型困局

财经 (1) 2025-11-06 21:23:23

很难想象,一个公司的职位调动,能在网上引起消费者抵制的轩然大波。

11月3日,山姆App的一次界面变动,引发大批网友吐槽:平台将商品原有白底实物图换成高饱和精修成品图,被网民认为改动后的界面“花里胡哨”“缺乏真实感”;更有网友直接指出“现在的山姆一股子阿里味”,将界面调整与新高管的阿里巴巴(09988,以下简称“阿里”)背景深度绑定。

于是乎,小红书评论区“开除阿里高管”的声浪已持续发酵。

品控漏洞与会员焦虑

11月4日,舆论发酵压力之下,山姆官方对此次界面变动进行了回应称,后续将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山姆App进行优化调整。

这盆冷水,不仅浇在沃尔玛(WMT.US)中国总裁朱晓静的转型蓝图上,更让这家全球零售巨头在华的 “高端会员制” 根基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

2020年5月,朱晓静从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去职后,就任沃尔玛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成为沃尔玛中国首位女性CEO及首位中国籍高管。而5年多推动沃尔玛中国向全渠道零售商转型的努力,此刻则深陷“保会员信任”与 “破增长困局”的夹缝中。

一直以来,山姆赖以生存的“会员费和商品差价”双重盈利模式,本质是会员支付268元年费(普通会员)购买的“精选、省心、无需比价”信任契约,但这份契约自2024年开始出现裂痕。

2024-2025年,山姆多款商品引发品质与定位争议,先是上架的低糖好丽友派配料表含起酥油,与山姆“健康精选”的宣传导向矛盾,引发会员对其“零反式脂肪”相关承诺的质疑,最终该产品于2025年7月下架;同期,自有品牌MM有机大豆出现核心信息变更,蛋白质含量从36.4g/100g降至33.8g/100g,下降约7%,质量等级标注从“普通大豆一级”调整为“高蛋白大豆三级”,原料产地也有所扩展,引发会员对品质降级的担忧。

此后,有消费者发现,盼盼、洽洽等国产大众品牌商品被更换为弱化原品牌标识的山姆专属包装,价格较普通超市溢价明显,被质疑“刻意强化渠道专属感、稀释会员价值”。

一系列换品与品质争议,让会员对山姆长期秉持的“精选”定位产生了广泛质疑。2024年9月,食品安全问题的集中爆发则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山姆的信任危机。

先是镇江消费者在南京山姆购买的“血橙奇亚籽果汁茶饮料”中,发现未开启的瓶内漂浮两块异物。紧接着,深圳前海山姆会员店鲜牛奶检出虫卵。再后又是江苏常州山姆会员店月饼中吃出牙齿。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使会员对品控的信任度大幅下滑。

朱晓静对此并非无察觉,但其背后是更棘手的消费环境变化。

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降至5.1%,消费者更青睐性价比产品,曾经为品质买单的中产群体陷入“花268元会员费买平价货”的焦虑。

作为山姆会员的主力军,“中产们”对商品独特性的满意度开始下滑,对价格合理性的不满率明显上升。

增长与转型双重承压

自2020年5月加入沃尔玛中国,朱晓静带领公司于2022财年实现千亿元营收。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沃尔玛中国2023财年营收增至1202.2亿元后,2024财年增速近乎停滞,营收仅微增至1287.3亿元。

为扭转营收颓势,朱晓静不得不加速山姆的全渠道融合与数字化转型,而这一决策也在数据层面印证了其必要性——转型后,沃尔玛中国重新开启高速增长模式,2025财年营收增至1473亿元。

从近三年增速看,沃尔玛中国2024财年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仅约7%,2025财年的同比增速则提至约 14%。这其中,电商业务与增速提升直接相关,且是核心驱动因素,不仅自身实现34%高速增长,还通过前置仓网络、平台合作等方式,与山姆会员店、大卖场形成协同,放大了整体增长效应。

这说明沃尔玛中国的数字化转型“破局”效应明显,也证明朱晓静押注数字化战略的正确决断。

2026财年(始于2025年2月1日),沃尔玛中国电商增长势头更猛,Q1增速维持34%高位,Q2进一步提升至39%,占比超 50%。

营收数据向好,山姆的加速扩张却让供应链承受巨大压力。山姆的扩张速度从2020年的“年均开店5-6 家”提至2025年的 “年均8-10 家”。截至2025年10月,山姆中国门店数达58 家,会员数从2019年的200万暴涨至900万,6年增长3.5倍。

但快速扩张带来的供应链断层问题也日益凸显。山姆通过引入部分大众品牌优化成本与本土化适配,但过度压缩独家商品与自有品牌占比,导致与普通超市的差异化缩小,进而引发会员对品质与定位的争议,进一步削弱了会员对山姆“精选”定位的不认可。

为支撑快速扩张,山姆简化了品控流程,如审核周期压缩、冷库抽检频次减少、品控培训缩水,导致冷链运输、仓储等环节的质量漏洞频发,引发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既损害了会员体验,也产生了直接经济损失。

电商转型引发抵制潮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会员抗议舆情不断,但沃尔玛中国的电商进程没可能“停下来”。

2024年起,中国即时零售开始进入“贴身肉搏”阶段。美团(03690.HK)闪购年交易额约2700亿元,稳居行业第一;京东(09618.HK)持续加码即时零售,深化商超合作与履约能力建设;阿里则于2025年推进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资源整合,加速“小时达”服务布局。

线下零售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这也解释了为何电商转型成为沃尔玛中国的“必选项”—— 不跟进即时零售浪潮,就可能被市场淘汰,毋庸说营收增长。

2024年,山姆通过三仓联动布局即时配送,全渠道融合成效显著,电商业务全年增速达25%,较此前实现大幅提升;2025 年Q1进一步增至34%,数字化转型成效凸显。

这大致也是朱晓静选择刘鹏的核心原因。

此前,刘鹏在阿里主导过天猫国际的全球选品与数字化运营,曾带领团队引入9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5万个海外品牌,且八成是首次入华,并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选品与物流效率,其“传统零售+互联网”的复合履历,与山姆“数字化升级+全球供应链强化+会员价值深化”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山姆希望借助其经验,用大数据优化选品、用数字化提升供应链效率,深化会员价值,而非会员担心的“流量套路”。

但11月3日山姆App界面的改动,让会员对“流量套路”的担忧彻底爆发—— 白底实物图换成精修图后,网友吐槽“失去了山姆原本的简洁真实感”,更将这一变化与刘鹏的阿里背景关联,认为是“阿里系营销风格入侵”。

而刘鹏的名字,还被会员与“凑满减”“先用后付”“会员专属优惠券”等电商常见营销手段绑定,会员恐惧的是“信任契约被改写”,害怕山姆从专注品质的“全球买手”变成追求流量的“流量贩子”,失去曾经的核心优势。

即便山姆此后将App图片换回原先的实拍图风格,并声明“界面改动始于8月,与刘鹏任职无关”替新晋重磅高管“洗白”,会员依旧不买账。App界面改动引发的争议集中爆发,进一步加剧了会员与管理层之间的信任鸿沟。

如今的朱晓静,每走一步都要应对来自业绩增长与会员群体的双重压力。资本市场方面,沃尔玛全球对中国市场的增长预期颇高。

2025年Q2财报显示,沃尔玛中国实现净销售额58亿美元,同比增长30.1%,电商业务增速达39%。

作为沃尔玛中国的业绩核心,山姆会员店贡献超2/3销售额,其增长高度依赖电商深化与门店扩张双轮驱动——通过全渠道履约体系实现半数以上营收来自线上,线下2025年新开门店将达10家、总数突破60家。

尽管此前因数字化转型引发部分会员抵制,但在全球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视、中国即时零售市场的激烈竞争背景下,山姆只能持续推进转型与扩张以维持增长曲线,否则可能在行业竞争中掉队。

在会员诉求的“精选”“省心”与公司增长的数字化转型之间,刘鹏的到来是山姆求变的必然;朱晓静要做的,则是在“阿里效率”与“山姆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既通过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又不牺牲会员珍视的山姆“会员第一”初心。

从之前的舆情屡发来看,朱晓静当下团队的平衡能力显然还不够。而在这道必选题上,接下来她会怎样选择?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