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郑州举办

娱乐 (2) 2025-10-30 15:22:54

10月29日,正值重阳佳节,以“传承中华经典诗词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主题的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

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是由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郑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常设性论坛,目前已连续举办三届。论坛着重就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等诗词名家经典作品与精神遗产展开研讨,着力推动中华经典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传承弘扬诗词文化的高规格学术交流平台。

作为2025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的重要活动之一,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文艺工作者等嘉宾参会,围绕中华经典诗词的当代价值、传播路径、文旅融合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诗词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明,人民日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出席论坛并致辞。

陈明在致辞中表示,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融合之城和“微短剧”之城,正全力打造“诗词郑州”文化名片。近年来,郑州通过承办中国诗歌节、举办中华经典诗词论坛、推出“跟着诗词游郑州”等系列视频,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郑州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大力弘扬诗歌文化,在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精品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书写新时代的诗意篇章。

盛若蔚在致辞中表示,中华经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审美追求、价值理念和哲学思想。近年来,中华经典诗词以“破圈”之势走进大众生活,通过短视频、影视、综艺、研学旅行等新形式及VR、AI等新技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现其不朽魅力与澎湃生命力。未来应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多举措推动中华经典诗词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中华经典诗词“活”在屏幕上、“舞”在剧场里、“融”在旅途中,让诗词的魅力传得更远、传得更广。

传承中华经典诗词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中宣部“学习强国”原总编辑刘汉俊,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新文,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董强作主旨发言。

周文彰认为,加强新时代诗词理论研究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然要求。当前诗词理论应重点围绕诗词题材、用词、用韵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题材应立足当代伟大创造,记录时代鲜活印记;用词可古今融合,善用时代新词;用韵应坚持“双轨并行”,以当代诵读实践为检验标准。他呼吁,要在继承古代诗论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构建新时代诗学体系,有效指导当代诗词创作与评论实践,让中华诗词在守正创新中彰显时代价值。

刘汉俊在主旨发言中指出,长江与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共同孕育并塑造了灿烂的中华诗词。长江与黄河的壮丽风光擘定了中华诗词的审美基础,长江与黄河的浩大气势凝练了中华诗词的精神气质,长江与黄河的宏阔境界结构了中华诗词的天下格局,长江与黄河的万千景象铸就了中华诗词高洁尊贵的品质。长江与黄河构成的南北文化二元结构,相互作用、互补共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形成了坚固的中华文明统一体,而中华诗词正是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完美体现与重要贡献。

戴玉强提出“为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倡导诗词与音乐深度融合。他认为,诗词与歌曲本就同源,通过谱曲演唱,古典诗词能超越语言障碍,更直观地传递情感与意境。他提议面向各界开展诗词歌曲作品征集与展演,重点鼓励套曲创作,将唐诗宋词等经典谱写成歌曲,让经典诗词通过歌唱形式广泛传唱,焕发时代活力。

袁新文系统梳理了古典诗词在当代传播的多元现象与深刻启示。他指出,古典诗词正通过与传统及新兴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实现广泛传播,如与音乐、综艺、影视、戏剧的“嫁接”,借助短视频、直播、AI等技术赋能拓展了传播渠道与表现力,文旅融合则让诗词以“诗旅”形式焕发新生,增强了公众的沉浸式体验。经典蕴含永恒价值,需发掘其当代意义;要理性看待传播过载,警惕功利主义;要以开放心态面对AI创作,助力古典诗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董强以“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大诗人”为主题,阐述了中华经典诗词特别是唐诗的全球传播与影响。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高峰,早在几个世纪前就通过西方汉学家和译者的努力走向世界,成为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桥梁。这种跨越文化的翻译、阐释与转化,使唐诗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彰显了中华经典诗词的恒久魅力。

聚焦诗词传承创新,共话文化发展路径

29日下午举行了三场圆桌论坛,分别围绕“古都新韵——用好郑州诗词资源,提升城市形象与文化软实力”“诗笔点金——诗词文化赋能文旅产业的升维之道”“文脉赓续——经典诗词涵养新时代大众文艺”三个主题展开讨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峰,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刘明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米彦青,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陈才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张静,西北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等嘉宾各抒己见,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从理论研究、产业规划、活动策划、项目运营、产品开发等多个维度,为中华经典诗词的当代转化与城市文化发展建言献策。

与会嘉宾表示,诗词是山水景观与人文遗迹的灵魂所在,可以有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应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的历史文脉与诗词资源,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可通过在景区系统展示相关诗词、开发诗词主题旅游线路、打造沉浸式诗词体验场景、创新诗词文创产品等多元化路径,把诗词转化为可见可感可消费可参与的文旅产品。

与会嘉宾认为,诗词与音乐、舞蹈、影视、综艺等艺术形式的融合,是让经典“活起来”“传开去”的重要途径。相关创作应秉持“守正创新”原则,既要深刻理解并尊重诗词的精神内核与审美特质,也要善于运用现代表达方式与技术手段,注重与当代人的情感共鸣,与时代关切相连结,要做到雅俗共赏,使诗词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滋养大众心灵,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播撒诗意的种子。

与会嘉宾建议,郑州作为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的故乡,不应局限于有几首与郑州有关的诗词,而应系统梳理、整合与城市关联紧密的诗人及其精神遗产,大力推动“诗人IP”建设,通过在人流密集区设立诗人雕塑、建设诗词主题街区、推动诗词进校园、举办诗词音乐会、开发诗人文创、加强融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将这些诗人及其留下的文学遗产,转化为郑州独特的“文化名片”,从而有效提升郑州作为“诗词重镇”的文化辨识度与软实力。

10月28日下午,作为论坛活动的一部分,由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呈现的“重阳诗乐会——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郑州诗词专场演出”在郑州文庙优雅奏响。演出精选《诗经》中的经典篇目,以及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四位郑州诗人的名作,通过古乐演奏、吟唱与朗诵等形式,将诗词与音乐融合,重现先秦“诗乐舞一体”的礼乐传统,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演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不仅展现了中原礼乐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辉映出中华经典诗词的不朽光华。(图片由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组委会提供)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