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金秋,硕果盈枝。日前,全球妇女峰会在北京举办,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文化互鉴 美美与共——全国知名女书法家邀请展”在此之际与观众见面,本次展览精心遴选100位老中青女性书法家的创作,既是一次对近年来女性书法创作成果的展示,也用书法艺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妇女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形象。
取法经典 融汇当代
步入中国美术馆三楼展厅,一片典雅大气的氛围扑面而来。
展览开篇第一幅作品,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书写的《晋卫夫人〈笔阵图〉》。东晋女书法家卫铄,世称卫夫人,是史上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就曾拜她为师,她的书法理论著作《笔阵图》所提出“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等“笔阵”七条仍被当今习书者奉为圭臬。孙晓云此次以行书抄录《笔阵图》内容,其字筋肉丰满、笔意连贯、行云流水,可谓字与文相得益彰,将这篇古代书法经典重新诠释在世人面前。
“取法经典,气象正大,融汇当代,立足传统。”孙晓云如此概括此次展览的特点。古代女性的蕙质兰心,当代书家的静思妙想,两者通过黑白翰墨,实现了跨越时空的交汇与对话。
宋慧莹书写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一代才女的俏皮可爱仿佛就在眼前;安文丽书写的《木兰诗》,用三百余字端庄稳重的楷书行文,把英武潇洒的花木兰戎装报国的故事娓娓道来;解小青自作联“承茂猗以独运毫锋胜刃,法昭姬而开先巾帼如冠”,则表达了对古代女性书法家卫茂猗、蔡昭姬的致敬之情,透露出一种对书艺传承当仁不让的豪情。
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委员会秘书长李琳书写的是明代才女柳如是的《游净慈》。“我尝试以厚重的笔墨勾勒她内心的丰盈与坚韧,借助飞白与枯笔的节奏,隐喻其人生境遇中的波折与不屈的风骨。”李琳说,“那一刻,书写不再是简单的记忆呈现,而是化作了一场与历史的精神交融。”
形式丰富 沟通世界
“世界风云多变幻,巾帼气象半乾坤。”笔画苍劲有力,文句自信豪放,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张改琴的自作诗书法充满“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气概,在展厅中尤其醒目,令许多观众驻足欣赏。
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委研究员林岫一直提倡“在书法这片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应有自己的心声”。她此次撰写的《自作诗》中,“春耕擂鼓震山隈,首战扬威不用催”“清物何须买,庭香到墨池”等句,诗韵雅致,以行书入境,用团扇形制装帧,亦书亦如画,既有传统文人趣味,又有现代厅堂展示之美。
中国美术馆馆长潘义奎也与众多参观者一起,在作品前仔细观看、品读。他感受颇深地说:“此次展览作品风格多样,取法从殷商甲骨、周秦大篆、简牍帛书到碑刻墓志、法帖墨迹、金石篆刻,同时以时代精神为内核,融入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黑白墨色之间流露着新时代女性书法家们直击心灵的艺术语言和体验感悟。”
本次展览的举办恰逢重要历史节点——
30年前,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
30年后,全球妇女峰会于今年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共商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大计。
据介绍,此次举办以书法艺术为载体的邀请展,既是对近年来女性书法创作成果的集中呈现,也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妇女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女性书写,不再局限于闺阁之中的才思幽情、信札往来,而是透露出更多坚韧、自信、潇洒、磅礴的气象。展厅中的作品楷、草、篆、隶、行诸体兼备,有小尺幅、装帧优雅的楷书、行书作品,也有高约两米、墨韵饱满、笔力雄健的草书、篆隶等作品,形式多样、气象万千。
“作品既体现了女性书法家的温婉细腻,也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希望此次展览,能让更多人看到女性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担当,见证文化互鉴、美美与共的美好图景,在翰墨中感受隽永深长的‘她力量’。我们期待女性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为文明交流互鉴注入更多温暖和坚定的力量。”孙晓云说。(本报记者 于园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