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丰子恺漫画《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虽已开展一个半月,北京画院美术馆“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引发的观展热潮仍在持续,展览延期至11月2日。今年适逢丰子恺先生逝世50周年,不只在北京,丰子恺漫画艺术的热度,随着主题各异的系列展览的推出,在上海、贵阳等地广泛蔓延。作为策展人,我备受鼓舞,同时不禁思考丰子恺的艺术为何如此深受观众喜爱。我想,这与丰子恺一贯主张的“曲高和众”密切相关。
人们通常认为,“曲高”必然“和寡”,阳春白雪,知音难觅。而丰子恺指出“曲高和寡”的“高”是艰深之意,并非“良好”之意。他主张“曲高和众”,即良好的艺术一定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俄罗斯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言:“凡最伟大的音乐、最有价值的杰作,一定广泛地被民众所理解,普遍地受民众的赞赏。”他高度认同托翁的观点,自己的艺术也真正做到了曲高和众、雅俗共赏。
作为中国现代漫画艺术的开创者、中国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杰出代表,丰子恺的作品简洁明快、平实隽永,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他一方面继承中国画的写意传统和诗意内核,强调画中有诗,诗画相融,保持了艺术的高品高格;另一方面,他以简约之笔,描绘日常琐事,高歌红尘悲欢,作品充满人间情味,令人可亲可近。通俗易懂的画面、丰富深刻的内涵,使得丰子恺的漫画自诞生以来家喻户晓,历久弥新。
20世纪初期的中国画坛“雅”与“俗”有云泥之别,丰子恺勇于突破雅俗壁垒,让日常琐事成为画面主体,并将有趣的内容与简洁的形式、充盈的诗意与深刻的哲思熔为一炉。前者决定其艺术的人民性与大众性,后者决定其艺术的高品格与高水准。对于绘画内容,丰子恺不追求玄虚的画境,自言“只是像记账般地用写字的笔来记录平日的感兴而已”,所描绘的都是“日常所见的可惊可喜可悲可哂之相”;对于绘画形式,他继承了简笔水墨的写意传统,讲究意在笔先,笔简意丰。内容与形式的平凡与平实,品位与境界的高蹈与超逸,就这样神奇地融于一体,形成独具一格的“丰家样”。
将寻常之相化为意蕴丰饶的艺术之相,关键在于诗意。丰子恺曾经教导学生“要学诗人的眼睛”,所谓诗人的眼睛,是能够透过表象、超越功利,从平凡中见深意,从庸常中得美感。他以《春在卖花声里》为例:“一般人只看见花和钱,而诗人却把卖花声和春天联系起来。”这位敏感而多情的画家,用诗人的眼睛去观照一切,并赋予一切以诗意。俞平伯将他的漫画喻为一片片落英,朱自清称其漫画就如一首首带核儿的小诗。的确,丰子恺的画犹如一首首小诗,沁人心脾、扣人心弦。
丰盈的诗意与深刻的哲思决定了“曲高”,日常的内容与简约的笔法决定了“和众”,何况他的作品还具有令人莞尔的谐趣,充满幽默的魅力。高层次的幽默是大智慧的体现,丰子恺以哲人的眼光洞穿世事,洞察人性,直击本质,以充满谐趣的漫画作品,令人在会心一笑之中增长智慧,超越苦难,对抗虚无。谐趣的背后是深刻的哲思以及深广的同情,丰子恺以一颗悲悯之心对待众生与万物,他曾作《护生画集》,劝人爱惜生命,长养仁爱,倡导和平。爱与和平,是丰子恺艺术的主题,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今天,我们重温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不仅能够感受他对众生的大爱、对人间的深情,亦能感受他的爱国热忱与文人风骨,更能领略其艺术抚慰人心的温暖和力量。
(作者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