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非遗”,匠心守艺换新颜

娱乐 (3) 2025-10-16 10:12:05

  府涵璐在工作中。

  府涵璐创新设计出“可穿戴的苏绣”系列,将苏绣与首饰相结合。图为苏绣戒指。

  陈真在草编手工坊中教授草编技艺。

  陈真推出的草编产品。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他们是绣针引彩线的指尖舞者、是化草绳为艺术品的手艺人……如今,许多有过留学经历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破圈”突围。他们既深谙传统技艺精髓,又掌握现代传播法则,通过跨界融合、科技赋能、商业创新等手段,让古老非遗技艺突破地域和代际限制,在文化自信与创新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更鲜活地跃动于国际舞台。

  

  府涵璐:

  以针线为媒,“绣出”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

  在江苏苏州古镇的青石板巷深处,苏州市欧美同学会理事府涵璐的童年浸润在丝线的光泽与绣绷的经纬中。

  作为苏绣世家的第四代传人,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将千年非遗技艺带出绣坊,从古镇绣娘的青葱岁月,到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学术探索,再到创立品牌,她的故事如同一幅双面绣:一面是千年技艺的坚守,一面是创新传播的锋芒。

  回忆童年时,府涵璐的脑海里总能浮现出这样的画面:窗边的绷架上,太媪婆、媪婆、姆妈头也不抬地穿针引线。暑假里,大人们无暇管她,给她一个小绷架做玩伴,她便学着母亲的样子游针走线。她的母亲府向红是苏绣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曾参与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参会领导人所穿“新中装”的绣制。

  自小接触苏绣的府涵璐不甘心困于这绣绷的方寸间,2015年,她前往莱斯特大学攻读媒体与广告专业硕士。

  在海外期间,府涵璐常常旅行,当地对传统与工艺的尊重给了她很大启发。“我希望能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这也是我想要留学回国后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动力。”府涵璐说。归国后的府涵璐在一所中外合办的高校教书,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为留学生上了一堂英文版苏绣文化课,从苏绣讲起,将苏州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备受学生喜爱。于是她在学校内成立了非遗教研机构——苏绣传习所,并开发了成体系的中英双语课程。

  渐渐地,府涵璐对文化传承有了新的思考,“文化传承不仅要有‘授艺人’播种,更需要‘手艺人’坚守”。她思索着如何守护好这门老手艺,并将之传承发扬。

  2016年,府涵璐创立了苏绣品牌——向红绣府。在她和绣娘们的努力下,向红绣府的刺绣华服作品多次登上巴黎时装周、北京国际时装周等国际时尚舞台,并在多地进行苏绣文化传播和交流。

  事业步入正轨后,她又萌生了新想法:“如何乘着乡村全面振兴的东风,打破传统手工艺发展瓶颈,实现从个人致富向共同富裕转变,促进苏绣工艺高质量发展?”几经波折,她寻到了一条适合绣娘们的创新之路,在苏州市吴中区发起成立了一家民间工艺类专业合作社——遇涧乡土工艺专业合作社,让绣娘从产业线上的工人转变成这份事业的主人,打磨“文创+乡创+智创”苏绣新模式,带领绣娘共同致富。她还推出了“轻绣森林”项目,发挥苏绣非遗和园艺的双重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全市首个以苏绣为主题的共享农庄。2023年,府涵璐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

  最近,府涵璐创新设计了“可穿戴的苏绣”系列,将苏绣与项链、胸针等首饰进行结合,让苏绣走进现代生活,开辟新用途。

  方寸之大的绣面上,将多种颜色的丝线与不同针法巧妙结合,灵活运用。绣面如同宝石一般圆润,更好地呈现出真丝苏绣的天然光泽,也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此外,结合运河文化中镇水兽元素,府涵璐还创作出了苏绣版“如意吉祥”“扭转乾坤”“福星高照”等多款灵兽形象,并以镇水兽为原型,设计出电脑包、耳机包、笔记本等实用产品。

  国内市场成功“试水”后,府涵璐也在积极推动苏绣文化“出海”。近年来,她三次参加中法文化论坛,赴法国里昂、尼斯等多个城市展示交流。2019年,府涵璐作为策展人,在苏州和尼斯成功举办了“当大运河遇上塞纳河”苏作工艺展,集合了包括苏绣在内的10个非遗项目,广受好评。在府涵璐看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能让外国友人领略到苏绣的古典韵味,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中国匠人也可以借鉴品牌化的运营模式,实现苏绣在现代的创造性发展。

  陈 真:

  以“草”为引,匠心编织世界梦

  浙江省温岭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凯佩诗雅织造(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真是温岭草编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986年,陈真的父母创办了草编手工作坊,陈真可以说是在草帽、草篮堆里长大的。耳濡目染,让他从小就被草编“拴”住了心。

  2017年,陈真到英国留学,主修国际商务专业。出于对草编的兴趣,他还选修了相关的纤维艺术专业。在老师的帮助下,陈真试着从历史和考古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草编,同时,也开始挖掘草编背后更大的商业潜力。

  抱着尝试的心态,陈真在当地租了一个店面卖中国传统手工草帽,但生意并不好。“不过,很多顾客来到我的店里都会问,这么精致的草帽真的是手工编的吗?”后来,他在店里摆了一些半成品供顾客体验,亲手编织的过程让不少顾客很尽兴,离开时还会付不少小费,结果,店内体验编织的收益远远超过卖草帽。

  这段经历,让陈真敏锐地察觉到欧洲市场对环保手工艺品的旺盛需求,家乡彼时濒临失传的草编技艺恰恰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商业潜力。

  留学经历带来的文化碰撞成为陈真创业的重要催化剂,让他决定接过父母的担子。但是,要换个“新走法”。

  2018年,在浙江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陈真选择回国创业,但传统模式下利润很低。陈真意识到,还得从文化传承入手,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手艺。

  2020年,陈真与台州学院联合设立“草编课程研究中心”,开展草编技艺的系统性挖掘与整理,根据出土文物、历史文献记载、口耳相传的工艺技术和故事,复原、整理了中国历史上多种草编技法。比如,山东麦秆编的“挑压法”体现北方人的直爽性格,浙江蔺草编的“绞编法”则蕴含江南人的细腻心思……“我们希望能更好解读出其中的文化密码。”陈真说。目前,陈真已出版了《非遗草编十五讲》,并且和省市文化馆联合出品了大量草编视频课程。

  为了推广草编,陈真对复杂的工艺进行转化再设计,让体验者能在很短时间内学会一种编法,这种方式更适合大众体验“种草”。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传播,使草编从单纯的商品变成更立体的文化体验,相关课程还入选了浙江省“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项目。

  如今,陈真编写的草编课程已走入7个国家的学校,拥有4.5万学员。去年7月,陈真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邀请,作为优秀留学生创业项目在教育部官方视频号直播间介绍了自己的项目。

  为了带动乡亲共同富裕,陈真还深入挖掘乡村优势资源,持续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以“非遗+文创”为切入点,在路桥区蓬街镇等地打造草编手工坊,安排专业老师传授草编技艺,学员完成的草编计件取酬,灵活增收的模式很受当地村民欢迎。

  草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促进本地经济多元化。工坊的原材料就地取材,从农户处直接进行采购,公司每年向农户收购草编半成品和玉米皮、麦秆等草编材料金额达1000多万元。

  未来,陈真还将继续推进文化“出海”系列活动,计划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展草编体验活动。

  “草编的纹样不仅是美学符号,更是匠人情感的载体。”陈真表示,在草编作品设计上,他将结合卡通、国潮等元素推出更多有趣的作品设计。他希望编织出一件件承载历史与情感的艺术品,在传承、创新和发展中,让草编圈粉更多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