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 |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云,洒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广袤大漠,为古老的黑水城披上一层金色。
文艺作品中,从《鬼吹灯》的探险到《龙门飞甲》的传奇,黑水城以其“神秘”成为武侠世界的战场。历史上,黑水城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更是控扼河西走廊的军事重镇,这里出土的文献还为西夏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黑水城遗址呈规则矩形,东西长421米,南北长374米,东西两道城墙设城门,并加筑瓮城。进入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高约10米的城墙,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虽然历经风沙侵蚀,依然坚固。
漫步城内,脚下的土地似乎还留存着昔日的喧嚣。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筑依稀可辨,仿佛还能感受到当年商贾云集、驼铃阵阵的繁忙景象。黑水城曾见证东西方商贸交流,数百年前,行走在这里的商队络绎不绝,带来西域的奇珍异宝,也将中原的丝绸和茶叶传向远方。
上世纪初,在黑水城西侧数百米,一座掩埋于沙丘下的佛塔被发掘出来。当佛塔地宫开启时,近8000件西夏文、汉文、藏文文献及佛像绢画赫然呈现,其中包括西夏文和汉文双解通俗语汇辞书《番汉合时掌中珠》,引发国际学界震动。
2001年,黑水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共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带。每年秋季,胡杨林的金黄与黑水城的厚重交相辉映,成为摄影创作的热门取景地。
站在黑水城的城墙上,四周的古河道和阡陌遗迹,依然保持着昔日的轮廓,远眺那无垠的沙漠与苍茫的天空,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千年的风沙虽已将许多痕迹掩埋,但黑水城的故事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仿佛在与千年前的历史对话,感受那远去的岁月和丝路上的驼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