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刘颖颖)9月24日上午,由作家出版社、中国作协创研部、河北省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的《铁扬文集》首发暨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铁扬文集》由作家出版社于今年6月出版,共计87万字,包括散文集《母亲的大碗》《等待一只布谷鸟》,艺术散文与随笔集《大暑记事》,中短篇小说集《美的故事》,长篇小说《大车上的我》。
“这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集,更是一部记录艺术家心路历程的珍贵文献”,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表示,《铁扬文集》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展现了对艺术与生命的深刻思考,对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真切记录,以及对当代中国艺术与文学发展的独特诠释。它如同一面多棱镜,集中映照着铁扬文学创作中三个尤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分别体现于小说、散文与文化随笔三个维度,共同勾勒出他融通文学与绘画,扎根传统、面向当代的完整创作风貌。
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谈到,文集凝聚了铁扬长期的艺术思考与文学耕耘,他将画家的眼睛与作家的笔锋相融合,文字中有强烈的画面感。他游刃有余地穿梭于散文的灵性活泼、小说的严谨构思与回忆录的真情实感之间,构建出一个既宏大又精微的文学世界。
“铁扬的文字呈现出一种本质的真实、艺术的大美”,河北省作协名誉主席关仁山谈到,作品中的同情与真挚,使得人物刻画充满了朴素的艺术感染力。在叙事中,故土的人和事顾盼召唤,难以割舍,这种深沉的乡愁与大爱,构成了作品情感的主基调。
研讨会最后,铁扬同大家分享“我是怎样弄起文字来的”。他说,我本是一位艺术家,写文章纯粹是兴趣使然。但写作的兴趣有时候超过了我的本行,使我对本行有时候反而“三心二意”。喜欢文字创作是因为心里的故事太多,而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童年,“不仅是枣树开花、燕子衔泥,还有日夜相处的亲人和近邻”。
作为河北赵州人,铁扬经历过战争岁月,因此作品中有对战争的表达,也有对赵州这块土地深深的爱,而“对赵州的爱也是对中华民族的爱。”这位九旬艺术家坚定地说:“我是一位幸运的劳动者,从一个纷乱的战争年代,点着煤油灯读书的年代,有幸走到目前这个全新的新时代。也许我永远弄不清AI是怎么回事,但我愿为一个难得的全新时代再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