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贝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贝尔生物”)的IPO之旅可谓一波三折。2020年7月,贝尔生物首次申请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1年2月撤回申请,并在当年10月转战上交所主板。
2025年4月,公司改道北交所。今年6月30日,贝尔生物北交所IPO获受理,保荐机构为(601211)证券。这家成立于1995年9月的公司,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呼吸道病原体、优生优育、肝炎病毒等多个领域。
收入下滑毛利率攀升,监管聚焦成本核算与研发
2022-2024年(报告期),贝尔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2.75亿元、4.13亿元、3.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18元、1.49亿元、1.40亿元。
《财中社》注意到,在2023年业绩大增之后,2024年,贝尔生物整体营收同比下降9%,净利润同比下降6%,业绩出现承压迹象。对于业绩下滑,贝尔生物解释为“下游市场需求波动”和“计提一次性股份支付”所致。
监管层亦对公司收入波动的合理性及下滑风险予以关注。问询函指出,贝尔生物2023年、2024年常规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66.32%和-4.18%,而可比公司同期增速则为127.81%和29.92%。
在产品结构方面,公司优生优育系列、肝炎系列试剂产品收入在报告期内持续下滑。监管要求公司说明2024年常规业务收入走势与可比公司背离的原因及合理性,阐释优生优育及肝炎系列试剂收入下降的具体原因,并说明导致收入下滑的因素是否已消除。
与业绩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贝尔生物的毛利率却在持续攀升。2022年至2024年,公司常规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5.51%、77.59%、78.60%,综合毛利率亦由71.24%升至78.88%,显著高于同行可比公司同期均值(59.70%、68.39%、69.69%),个别年份甚至超过10个百分点以上。
《财中社》注意到,监管层已将毛利率增长的合理性列为关注重点。问询函指出,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超过七成,2024年有所上升,而直接人工与制造费用合计接近三成,并在月末分摊至产成品,监管要求公司进一步说明成本核算是否准确。
在毛利率层面,监管要求公司结合销售价格、单位成本、产品结构解释毛利率持续上升的合理性,并根据不同销售模式说明毛利率变动的具体原因。例如,2022年至2023年经销模式毛利率低于直销模式,但2024年却出现反转,监管要求公司说明这一变化的成因。同时,贝尔生物需结合研发投入、技术储备、品牌影响力等因素,解释其常规业务毛利率显著高于可比公司均值的合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研发投入相对偏低。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43%、7.98%和8.79%,显著低于同期的销售费用率24.78%、17.80%和17.22%,也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0.73%、12.08%和13.31%。
化学发光替代加速,募投项目合理性被问询
体外诊断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医药团队曾指出:“目前大城市的大型三级医院已经完成了化学发光取代胶体金和酶联免疫”。
有观点认为,贝尔生物营收主力酶联免疫和胶体金试剂所采用的技术路线,正逐渐被主流市场淘汰。化学发光技术正逐渐替代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成为免疫诊断领域的主流检测手段。
《财中社》注意到,在此次北交所IPO募投项目中,贝尔生物删除了酶联免疫试剂的扩产计划,重金投入到化学发光试剂和胶体金试剂产能扩张中。
公司拟募集资金5.37亿元,其中4.42亿元投向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新增化学发光试剂7000万人份、胶体金试剂5000万人份和全自动化学发光仪700台;9491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聚焦分子诊断、化学发光、胶体金及流式细胞检测等方向。
然而,公司现有产品的市场表现并不乐观,贝尔生物2024年在化学发光和胶体金法下的试剂收入均出现下降。从核心产品系列看,2023年到2024年,公司呼吸道病原体系列收入从约2.94亿元降至约2.63亿元,降幅约10.54%;EB病毒系列收入从2266万元降至2144万元,降幅约5.4%;肝炎系列收入从2491万元降至2290万元,降幅约8.07%。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此前拟在创业板募资3.67亿元,此次募资额增加至5.37亿元,增幅达46%。但在募资额大幅提升的同时,公司产能消化能力却不乐观。数据显示,2024年试剂类及化学发光仪器类产能利用率分别下降9.07和41.2个百分点。
对此,监管层对募投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出更为细致的问询,要求公司“特别说明销量、销售收入下滑产品的市场前景及产能消化能力”,并结合在手订单、新产品注册证书或备案情况,进一步说明新增产能的可行性。同时,还要求公司就BR-2000仪器的定价、折旧年限、对外投放量及替代原有仪器的财务影响作出详细披露。
此外,审核问询函中,监管层重点关注了贝尔生物的收入确认方式——公司以物流签收记录作为收入确认依据,这一做法可能存在提前确认收入的风险。2024年4月,浙江证监局的监管决定提供了直接警示:(300878)因部分医药产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时点早于客户签收时间,被责令改正并出具警示函,充分说明了类似做法在监管层视角的合规风险。
《财中社》注意到,公司还有一笔IPO前的突击关联收购。2025年,公司以219万元全资收购了金兰谱生物,而实控人邵育晓持有该标的股权,构成了关联交易。北交所要求公司解释关联收购的背景、原因及收购价格的公允性。
从创业板到上交所主板,再到北交所,贝尔生物的上市之路已经走了五年。竞争对手们在技术上不断突破,而贝尔生物研发设备成新率仅36.13%,实际设备的技术状态或已接近淘汰水平。监管层是否会认可贝尔生物的解释,公司能否成功登陆北交所,仍然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