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9月17日,(002340.SZ)官宣两项战略合作,加码动力电池回收。一方面,格林美牵手美国企业ASCENDELEMENTS, INC.(以下简称:AE)布局欧洲市场,另一方面则在国内携手(301322.SZ),打造新能源场地车辆及电池回收闭环链。
在与AE公司的合作中,格林美瞄准了欧洲动力电池回收这一市场。AE凭借其独有的Hydro-to-Cathode®专利技术,实现了从电池回收到材料再制造的全流程高效处理,这正是格林美拓展欧洲市场所需的技术支撑。双方合作内容涵盖股权、回收体系共建、材料制造等六大方向,并计划推行“欧洲黑粉—印尼园区加工—欧洲再制造”的跨国循环模式,凸显出格林美在国际化布局上的战略意图。
图片说明:AE公司介绍,数据来源于公告
值得注意的是,格林美已在亚洲多国建立电池回收工厂,此次进军欧洲,并透露出探索美国市场的意向,表明其正在加速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电池回收网络。
同日,格林美的全资子公司动力再生与绿通科技达成合作,聚焦于新能源场地车辆和动力电池回收领域。这一合作致力于建立“整车—电池—回收—材料再造—电池再制造”的闭环产业链,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价值挖掘,同时强化格林美在国内市场的布局。
纵观格林美的发展路径,其战略脉络清晰可见:从最初回收电子废弃物、报废汽车,到布局钴镍钨等战略金属资源,再到如今聚焦动力电池回收与材料再制造,产业链布局越发清晰。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动力电池回收这一被公司视为“黄金赛道”的领域,格林美近期动作频频、全力出击。然而高歌猛进的A面之下,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B面。这条被寄予厚望的“黄金赛道”,或能带领格林美通往绿色未来,但同时也暗藏风险。格林美的每一步选择,都将影响未来的发展格局。
动力电池回收:千亿赛道背后的资源博弈与产能困局
我国钴、镍、锰等关键金属资源对外依存度超90%,若不能有效构建循环利用体系,未来极可能面临严峻的“卡脖子”风险。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巨大,未来将成为锂、镍、钴等战略资源的主流供应渠道。SHENYAN CAPITAL预测,2026年动力电池将进入规模化报废阶段,2030年迎来爆发期。到那时,回收再生的锂、镍、钴金属将占到年消耗量的约30%。2040年后,循环再生更将成为这些关键矿产的主要来源。
图片说明:战略金属利用格局,数据来源于SHENYAN CAPITAL
近年来,随着第一批车载动力电池陆续退役,电池回收成为行业热点。根据工信部等相关部门规定,自2016年起,乘用车生产企业必须为电池、电机、电控等三电核心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万公里的质保,到去年年底正好8年,这意味着首批享受政策的新能源车已陆续进入脱保期。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废旧电池回收行业产值达485亿元,预计2025年将升至671亿元,2028年更有望突破2800亿元,市场前景广阔。
图片说明:2024-2028年中国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业趋势图,数据来源于中商情报网
目前行业主流回收方式包括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梯次利用针对仍保留70%-80%容量的电池,将其用于储能、低速电动车等低性能要求的场景,延长生命周期。因此并不是所有电池都拆解回收。而且实际上大多数消费者对电池续航衰减的容忍度较高,即使续航减少也继续使用,导致退役潮推迟4-5年。
图片说明:动力电池回收方式对比,数据来源于中商情报网
同时并非所有电池都进入正规回收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电池规范回收率不足25%。大量退役电池被私下拆解、无票交易,导致合规企业成本高、盈利难,行业陷入“正规军打不过游击队”的困境。
因此今年以来政策层面持续加码。2025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对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作出部署,释放出加快发展产业发展的鲜明信号。5月再发文件强调强化全链条数字化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拆解行为。
图片说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专班会议,信息来源于工信部
目前,包括格林美、、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已深度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公开表示,公司当前具备年回收处理27万吨废旧电池的能力,并计划未来将回收产能提升至100万吨,显示电池出龙头企业在资源循环领域的战略决心。
而格林美也是较早布局回收业务的企业,其实际推进节奏引发市场关注。2023年,该公司回收拆解动力电池2.75万吨;2024年虽定下4.5万吨目标,但最终仅实现3.59万吨,达成率不及预期。2025年上半年,回收量达到2.24万吨,同比增长37%,保持增长节奏。不过,公司此前曾提出“2026年回收规模30万吨”的愿景,从现实情况和现有进度来看,这一目标更多或仅能停留在理想层面,实际达成将面临较大挑战。
产能过剩已成为当前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阶段性问题。研究机构EVTank与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拆解与梯次利用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2023年我国实际回收的三元锂电池及废料为24.9万吨,磷酸铁锂电池废料为36.3万吨。
尽管回收量逐步增长,行业却面临严重的产能闲置问题。截至2023年底,全国156家白名单企业已建成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和回收拆解名义产能高达379.3万吨/年,其中梯次利用产能157万吨/年,回收拆解产能222.3万吨/年。全行业名义产能利用率仅为16.4%,反映出巨大的供给过剩。
更值得关注的是,各大企业仍在持续扩产。根据现有规划,到2028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产能预计将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024.2万吨/年。尽管未来退役电池数量将持续增加,但整个回收行业短期内仍难以实现供需平衡,产能消化面临长期挑战。
2025年上半年,格林美动力电池综合利用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38亿元,同比增长20%,展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不过,该业务目前仅占公司总营收的3%,整体贡献仍较为有限。
未来,随着动力电池退役量逐步增加,格林美电池回收业务有望进入高速增长通道,或将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引擎。但这一过程也伴随多重挑战:公司需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应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整合复杂性,克服报废电池实际回收率不及预期、行业规范尚不完善等现实瓶颈,同时还要化解持续资金投入需求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双重压力。
押注三元电池材料,格林美的全球野心与资金压力
除了动力电池回收,格林美当前贡献营收主要业务是电池材料和金属资源回收。
在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激烈分化的背景下,格林美走的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尽管国内市场已被磷酸铁锂(LFP)主导——2025年6月数据显示,三元与铁锂电池装机比例已滑落至18.4% : 81.6%,格林美却始终坚持押注于三元电池材料,构建从资源回收到材料再生的全球循环产业链。
与国内市场趋势相反,格林美判断欧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仍将以高能量密度的三元电池为主,并引用SHENYAN CAPITAL预测,到2030年,全球三元电池与磷酸锰铁锂(LFP & LMFP)有望平分天下,三元材料及前驱体需求将分别达到340万吨和351万吨,年复合增长率约24%。
弗若斯特沙利文也指出,2030年全球三元前驱体出货量预计突破310万吨,年复合增长21.6%。随着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人形、AI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广,以及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高镍及超高镍三元材料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其占比预计将从2024年的35.2%大幅提升至2030年的70%。
图片说明:全球三元前驱体出货量预测,数据来源于弗若斯特沙利文
为应对镍、钴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格林美2017年就切入上游资源领域,构建“镍资源—前驱体—正极材料”的一体化产业链。
格林美目前已建成15万金吨/年的镍产能,其中控股11万金吨,跻身全球MHP镍产能前二。2025年上半年,印尼项目镍金属出货量达4.4万吨,同比大增112%;自产钴金属3667吨,增长125%,有效缓解了此前刚果(金)钴禁运带来的供应链风险。
但资源扩张并未转化为利润。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2025年上半年公司镍产品营收同比下滑11.68%,钴回收业务营收也下降25.04%。同时,新能源电池材料板块毛利率同比下滑了3.58个百分点,至13.14%。
激进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亦已显现。近年格林美资本开支快速攀升,从2020年的14.2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119.38亿元。高速扩张导致公司严重依赖外部融资,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仅30.55亿元,远不能覆盖投资活动的111.47亿元净流出,公司筹资现金流净额高达73.88亿元,其中包括新增借款171.77亿元。
图片说明:格林美投资现金流净额,数据来源于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格林美计息负债升至329.8亿元,货币资金仅56.72亿元,债务缺口达273亿元。上半年财务费用达3.83亿元,几乎占到归母净利润的一半,沉重利息负担不断侵蚀公司盈利。
为缓解资金压力,格林美正积极寻求外部融资。今年1月及8月,公司两次公告拟发行H股赴港上市,并计划将超募资金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7月,公司宣布拟为子公司QINGMEI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在优化资本结构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资金压力。但后续进展尚未公布,最终结果还未可知。
根据公司此前披露的业绩规划,2025至2027年,格林美目标分别实现营业收入超过400亿元、500亿元和600亿元。在债务压力可控、投资收益未进一步恶化的基本假设下,公司今年将实现盈利修复。
若以上半年约8亿元净利润做线性推算,全年净利润对应的估值约为24倍;预计到2027年,估值或将回落至10倍左右。至于公司提出的“到2033年实现300亿美元营收、跻身世界500强”这一远景目标,包含太多假设,可保持审慎关注。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格林美的战略选择既充满前瞻性,也伴随高风险。其未来发展,不仅取决于技术路线的市场接受度,更取决于公司能否在高速扩张中保持财务稳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