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王连香)近日,国家文物局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这是我国首个针对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规范性文件。
该《导则》所称文物建筑,是指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导则》明确,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是指:为及时确认、保持文物建筑的保存和使用状态,延长修缮周期,减少大规模干预,留存尽可能多的历史构件和信息,由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的调查诊断和专业检修,以及贯穿全过程的记录与报告编制。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相关负责人解释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建筑占比超过60%,与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类型相比,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需求较大、基础相对较好。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自2018年起就开展理论研究和调研,回顾分析我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传统,研究国际预防性保护理念及实践。在财政部支持下,将不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支出纳入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