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桂林市雁山区柘漓文化产业园的一间工作室里,淡淡的漆香与柚香轻柔交织。王伯杨双手捧起一个柚壳,从开口处依顺时针方向有序揉捏柚皮。柚子皮经多次揉捏脱水方能定型,这样一个步骤,他要耗时3天至4天。
捏柚皮是柚罐定型的关键一步,需慢工出细活。“丝毫不能急,一着急,用力不均,柚子皮的受力就不均匀,制作的柚罐就会外皮厚薄不均、甚至破损。”王伯杨说。
王伯杨对于柚器的印象,始于母亲。小时候,母亲和大多数邻里都会做柚罐。他们先把青柚掏空,再经过晾晒、塑形等数十道工序制成罐状,然后,经过长时间风吹日晒使其表皮革化。所有的工艺完成后,柚子皮便兼具防潮防腐防虫蛀等功能。
“三月柚子花,四月结果果,五月点点尕,六月把爷爬到树高头,口水淌到西门桥,阿爷要弄烟包壳,阿姐要弄桂花盒……”当地流传下来的童谣,讲述的正是桂林柚罐的制作过程以及用途。
自明代起,桂林人就开始用柚子皮制作柚器,独特的制作技法属于广西天然胎漆器工艺体系中的重要一支。随着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曾经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柚器被现代工业品取代,其制作技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尽管如此,王伯杨依然坚持传承这一古老技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20多年来,王伯杨一直潜心研究天然胎漆器传统制作技艺。传统的柚罐制作,一共六七十道工序。王伯杨花了7年时间完成了对传统柚罐的造型改良。目前,他把柚罐制作工艺缩减到12道至15道。
在古法工艺的基础上,王伯杨将柚子固有形态改造成扁圆形,用收口器捏塑出比罐身尺径小的沿口,使其更加美观。“不论工序如何缩减,制作柚罐讲究的‘慢功夫’不能少。”王伯杨说,精益求精,体现了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敬畏。
他还给柚罐定制了木塞,木塞和柚罐严丝合缝,能更好储藏茶叶。喜欢喝茶的人,用这样的柚罐存放桂花、茉莉、普洱等,茶香与柚香结合,别有一番风味。
2020年,凝聚王伯杨心血的“稚禾八分桂林柚罐”斩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2020年,以桂林柚罐为代表的桂林柚器制作技艺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柚罐产业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如今,柚罐不仅成为很多游客的伴手礼,还出口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作为乡村工匠名师,王伯杨大力探索以柚罐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先后建成桂林漆器灵川县双潭乡乡村振兴基地、桂林漆器雁山区柘木镇乡村振兴基地,引导农民参与非遗工艺制作,推动桂林漆器、桂林柚器两项非遗实现产业化发展,年产值约3000万元。
“做柚罐是按计件算工资,多劳多得,每个月下来能赚5000多元。”雁山区柘木镇柘木村村民卫一中说,自2018年起他就跟王伯杨学做柚罐,在家门口做工,既能照顾到一家老小,地里也不荒废。像卫一中这样在柘漓文化产业园做柚罐的,村里还有20多人。
同时,制作柚器的原材料需要大量的柚子,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周边300多户农户种植柚子,面积达3000余亩。截至目前,柚罐制作技艺直接带动当地超2000人实现灵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