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文|姜娅 蒋若涵
全球奢侈品行业2025Q2受旅游市场拖累走弱。基于我们的统计,行业有机增速同比下滑1%(vs. 25Q1的同比持平与24Q4的+3%增速),品牌与品类间的业绩分化依旧显著。我们认为在当前行业等待复苏的背景下,奢侈品“质价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依旧突出,行业短期压力或将延续。分品牌看,Miu Miu及美式轻奢品牌(Ralph Lauren、Coach)本季度表现仍旧领跑,行业头部龙头爱马仕皮具与历峰集团珠宝部门表现优异。分地区看,二季度日本及欧洲市场受旅游消费拖累明显,中国奢侈品市场仍具挑战,但受消费回流及高端消费情绪回暖有所趋稳,北美奢侈品消费韧性良好。分品类看看,珠宝品类在性价比优势和保值属性的带动下整体表现优于成衣&皮具,腕表低基数下数据改善。展望后续,尽管下半年行业或将陆续迎来“新品投放潮”,但我们认为“质价比”问题仍将是行业下半年的重大挑战。我们短期仍对全球奢侈品行业及相关标的保持谨慎态度。
▍Q2行业仍承压。
LVMH/爱马仕/开云/历峰/Prada集团/Moncler集团/Tapestry /Ralph Lauren 25Q2在固定汇率下收入增速分别为同比-4%/ +9%/ -15%/ +6%/ +6%/ -2%/ +8%/ +11%。在我们的统计列表中,行业平均增速同比下滑1%(vs. 25Q1同比持平,对比24Q4增速为+3%)。我们将当前奢侈品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分为四类(以软奢为例):1)顶奢/保值品牌(诸如爱马仕、香奈儿、LV);2)高势能时尚品牌(诸如Miu Miu、Coach);3)旅客消费——高价差品牌(偏好诸如Gucci、Burberry);4)功能性品牌(诸如Moncler、Brunello Cucinelli)。我们短期仍对奢侈品行业及相关标的总体保持谨慎态度。
▍分地区看:旅游消费(日、欧)高基数下承压,中国短期趋稳,北美韧性依旧。
欧洲/日本地区:随着中日奢侈品价差缩减,二季度多数品牌在旅游市场承压下下滑明显。欧洲市场尽管本地需求仍具韧性,但受旅游市场拖累,我们测算本季度同比下降1%。
亚太市场(除日本):25Q2亚太(除日本)地区平均增速为-4%,整体跌幅趋稳(VS. 25Q1为-5%)。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在旅游消费回流及高端消费意愿回暖的带动下,短期趋向稳定。
美国市场:25Q2北美市场同比增长5%,奢侈品消费仍旧保持稳健。尽管短期通胀和关税压力或未完全释放,但我们认为美国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显著,仍将为奢侈品行业的重要驱动因素。
▍品类结构上,皮具表现分化,珠宝韧性显著,腕表低基数下数据改善。
我们认为过去几年软奢品牌较为激进的提价策略,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入门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但诸如Miu Miu、Coach等具有alpha势能的品牌则在皮具、成衣等品类上仍然表现出色。珠宝品类持续领跑,近期多数软奢品牌为对冲关税压力而重启涨价,虽短期稳住利润率,但消费者对于皮具/成衣品类价格敏感度进一步上升。而珠宝品类因为黄金成本通胀支撑及前期涨价较为克制,提价相对可持续且未削弱相对软奢的“性价比优势”,我们看好珠宝品类韧性持续。
▍展望后续:“产品质价比”问题仍将为行业下半年的重要挑战。
我们认为美国市场近期财富效应信号正面,或带动下半年需求改善,日本/欧洲市场仍面临较高基数压力,中国市场奢侈品预计仍将处于温和复苏态势。我们认为“产品性价比”问题仍将是奢侈品行业当前的重要挑战,短期仍对奢侈品行业及相关标的保持谨慎态度。
▍风险因素:
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海外股票市场波动性加剧;市场竞争加剧;时尚周期变动;汇率逆风;原材料成本大幅增加;门店租金上涨;过度放量/产量供给受限。
本文节选自研究部已于2025年9月1日发布的《消费产业海外奢侈品2025年二季报业绩跟踪—奢侈品:复苏等待中的价值考验》报告,具体分析内容(包括相关风险提示等)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
重要声明:
本资料定位为“投资信息参考服务”,而非具体的“投资决策服务”,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需特别关注的是(1)本资料的接收者应当仔细阅读所附的各项声明、信息披露事项及风险提示,关注相关的分析、预测能够成立的关键假设条件,关注投资评级和证券目标价格的预测时间周期,并准确理解投资评级的含义。(2)本资料所载的信息来源被认为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证券不保证其准确性或完整,同时其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后续发布的证券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会因为使用不同的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观点和分析方法而与中信证券其它业务部门、单位或附属机构在制作类似的其他材料时所给出的意见不同或者相反。(3)投资者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资金特点等具体情况并配合包括“选股”、“择时”分析在内的各种其它辅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决策。为避免对本资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资评级、目标价格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在必要时应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4)上述列示的风险事项并未囊括不当使用本资料所涉及的全部风险。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所接收的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须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