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家住上海市徐汇区的王伯都会带着水壶,到小区附近的体育公园锻炼。他今年虽然已经68岁,满头白发,但健步如飞,精神矍铄。
王伯每天坚持“打卡”锻炼的康健体育公园,是2004年建成的上海市首家社区体育场馆,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2023年,康健体育公园将围栏打开,新增3个出入口通道,实现室外步道场地24小时开放,并且全年无休。据上海徐汇区政府官网数据,目前日均入园锻炼市民超过3000人次,年服务超100万人次。
此外,康健体育公园搭载“智慧+”现代公共体育场馆新模式,通过运动实时感知、运动数据捕捉、科学运动建议等技术和服务,帮助市民更加科学有效地参与运动健身,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多样化的运动健康需求。
“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建或改扩建了一大批康健体育公园这样的社区健身中心。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丁东日前表示,目前全国社区“15分钟健身圈”基本实现,群众依托场地设施,因地制宜、就近就便开展健身活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滴——”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的一家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白领小余刷了下手机二维码,玻璃门应声而开。跑步机前的屏幕上,自动弹出他的运动档案:“余先生,上次跑步3.5公里,本次建议增加坡度至3%……”
这个藏在小区里的“健身宝藏地”,166平方米的空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智能跑步机、多功能力量器械、哑铃区划分得清清楚楚,新风系统送来丝丝凉意。最让小余满意的是它的“不打烊”属性:“以前办健身卡,要么太远,要么下班人家也关门了。现在倒好,加班到晚上九点回来,刷个脸就能进,器械上的传感器还能纠正动作,比私教还贴心。”
长沙市体育局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长沙已经建成320个,今年还将新增80个。它们大多藏在居民楼之间,采用“政府搭台、企业运营”的模式,居民每月花25元就能无限次使用,还能通过APP预约团课、查看身体数据。截至目前,长沙市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累计服务超4000万人次,真正在家门口实现了“健身自由”。
不久前举行世运会的四川省成都市,运动氛围依然浓厚。夜幕刚降临,成华区某小区楼下的乒乓球场便热闹起来。球友们围着球台挥拍切磋,白色的乒乓球在球网间来回跳跃,不时撞出清脆声响。
刘伯和周伯均已退休,他们既是附近住户也是球场“常客”,身姿矫健,球风老辣。当被问及为何晚上出来打球时,他俩笑着说:“大家是认识多年的街坊邻居,乒乓球是共同的热爱,晚饭后相约出来打球便成了常态。”
坚持打球锻炼,给他俩带来显而易见的变化。刘伯说,他原来153斤,坚持打球两三年后减到135斤左右,“身体更灵活了,精神头也更足了”。周伯则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打乒乓球,以前还在单位组织的比赛中获奖。如今退休了还坚持打球,除了健身这个目的,还能跟老朋友交流互动,找到了归属感,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丁东指出,近年来,体育总局积极开展“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活动,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在近2万个老旧小区、5000余个城市公园配建了17万多套乒乓球台等小型多样的健身设施,让老旧小区变身为活力社区,城市公园升级为运动公园,群众锻炼有了新去处。
河南体育学院副教授孟欢欢向人民网记者表示,全国除了新建很多社区体育空间外,多年来还对很多传统公园实施复合型规划,配套丰富的运动场地与健身设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健身更加便捷,既经济实惠又安全舒适,但也存在部分场地设施分散、供需对接不畅的现象。她建议主管部门通过信息平台,统筹整合健身场地与设施,提升使用透明度,进而提高设施利用率,避免闲置与供需错配。
(欧兴荣、马作鹏、吴茜薇、刘海天)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