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盘中重回3700点
【沪指盘中重回3700点】8月15日,A股市场迎来了一场令人振奋的“狂欢”。当日消息显示,沪指涨0.93%重回3700点,深成指涨1.61%,创业板指涨2.74%。全市场超4600家个股上涨。近期宏观政策的密集落地,成为市场情绪回暖的核心催化剂。8月上旬,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随后央行、财政部等多部门协同发力,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货币政策方面,央行通过超额续作中期借贷便利(MLF)、定向降准等方式释放流动性,8月15日当天,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释放出“引导融资成本下行”的明确信号。这一操作直接缓解了市场对“资金面收紧”的担忧,对利率敏感的成长股(如新能源、半导体)形成直接利好,创业板指的大幅领涨正是资金涌入的直观体现。
财政政策端,专项债发行节奏明显提速。数据显示,8月前两周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超2000亿元,重点投向新能源基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领域。某券商宏观分析师指出:“专项债加速落地不仅托底了下半年经济增速,更通过‘新基建’投资拉动产业链需求,直接改善了相关行业的盈利预期。”从盘面看,光伏设备、通信服务等板块涨幅居前,正是市场对政策红利落地的提前反应。
更关键的是,政策传递出“稳增长”与“促转型”并重的清晰信号。针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政策持续加码——从“优化营商环境20条”到“融资白名单”扩容,再到对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定调,市场此前担忧的“政策不确定性”正在消散。一位私募基金经理坦言:“政策底不断夯实,让资金敢于下注中长期赛道。”
除了政策端的发力,资金面的边际改善同样是市场走强的重要支撑。8月以来,内外资呈现明显的“共振流入”态势。外资方面,北向资金连续5个交易日净买入,8月15日单日净流入超120亿元,创下近一个月新高。从配置方向看,外资重点加仓了食品饮料、新能源、医药生物等核心资产。“人民币汇率企稳是关键因素。”某外资机构策略师分析,“近期美元指数回调,离岸人民币汇率回升至7.25附近,叠加中国资产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外资对中概股的配置性价比重新认可。”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沪深300指数的市盈率(TTM)仅为11.8倍,低于过去十年均值逾15%,对长期资金吸引力显著提升。
内资方面,公私募基金的仓位调整与散户情绪回暖形成合力。据第三方机构调研,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平均仓位已从7月末的78%提升至8月初的82%,部分头部机构开始加仓超跌的成长板块;而两融余额在经历两个月的缩量后,8月14日单日增加近50亿元,显示杠杆资金的风险偏好正在修复。“此前市场过度交易‘弱复苏’预期,随着政策明朗化,资金开始回补仓位。”某券商营业部负责人表示,“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近期开户数环比增长约15%,市场热度明显回升。”
此外,产业资本的动向也释放积极信号。8月以来,上市公司回购金额同比大增80%,其中宁德时代、中国平安等龙头公司发布超10亿元回购计划;与此同时,减持新规的落地抑制了“大小非”的短期抛压,进一步稳定了市场预期。
从市场自身运行逻辑看,前期调整充分的板块存在强烈的估值修复需求,成为推动指数上行的直接动力。回顾7月以来的行情,受海外加息预期升温、国内经济数据短期波动等因素影响,A股经历了一轮“结构性杀估值”——成长股(如新能源、半导体)普遍回调20%-30%,消费白马股(如白酒、医药)也因外资流出承压。但拉长时间维度,这些板块的基本面并未恶化:新能源车销量连续三个月超预期,光伏组件出口同比增长超40%,医药生物领域的创新药研发管线持续兑现,消费行业的复苏趋势在暑期旅游、餐饮数据中已有体现。“市场此前过度悲观,部分优质资产的定价明显偏离合理区间。”某公募基金权益投资总监指出,“当政策底与估值底形成共振,资金自然会流向‘跌出性价比’的板块。”8月15日的盘面印证了这一逻辑:新能源指数大涨3.2%,其中光伏设备、锂电池细分领域多只个股涨停;消费板块中的白酒股平均涨幅超2%,医药生物板块的CXO(医药研发外包)细分领域反弹近4%。
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风格的再平衡正在加速。此前占优的高股息防御板块(如银行、煤炭)涨幅相对温和,而成长性与弹性更强的科技、消费板块成为资金主攻方向。“这说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正在回升,从‘避险’转向‘进攻’。”上述总监补充道。
沪指重回3700点,既是政策、资金与估值三重动能共振的结果,也是市场对前期过度悲观预期的修正。但需清醒认识到,当前经济复苏仍处“爬坡过坎”阶段,海外加息周期尚未完全结束,市场的中长期走势仍取决于基本面改善的持续性。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随着政策“组合拳”的持续发力、资金面的边际改善以及估值修复动能的释放,A股的“情绪底”已逐步夯实。对于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单日指数的涨跌,不如聚焦于政策支持的方向——那些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赛道(如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以及估值合理、业绩确定性强的核心资产,或许才是穿越周期的更优选择。毕竟,市场的长期逻辑,永远建立在实体经济的韧性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