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了 我们胜利了!”
【“日本投降了 我们胜利了!”】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报纸头版宣告胜利消息:日本投降矣!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裕仁的《停战诏书》通过广播传遍世界。东京时间12时的电波里,侵略者的声音颤抖着宣告投降;同一时刻,重庆《大公报》用五个前所未有的超大号铅字——“日本投降矣!”——将胜利的呐喊刻进民族记忆。这五个字,是3500万军民伤亡的悲壮注脚,是14年浴血奋战的最终回响,更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转折宣言。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的爆炸声撕开东北的夜空,日本关东军自导自演的“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联到黄浦江畔的淞沪会战,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台儿庄血战重创日军精锐,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在5000公里战线上筑起钢铁长城。在湖南芷江,1945年8月21日的受降仪式具有特殊意义。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乘坐插有白旗的吉普车绕场示众,交出侵华日军兵力部署图,在投降备忘录上签字。这座湘西小城见证了侵华日军的彻底溃败——芷江受降为9月9日南京受降仪式奠定了基础,更向世界宣告:任何侵略者终将为其罪行付出代价。
历史数据铭刻着牺牲的重量:930座城市沦陷、6000亿美元经济损失、3500万军民伤亡。南京大屠杀的30万冤魂、重庆大轰炸的焦土、平顶山惨案的硝烟……这些数字背后,是杨靖宇胃中仅存的棉絮,是狼牙山五勇士纵身一跃的决绝,是“八女投江”的壮烈。正如芷江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所言:“这个胜利是我们打出来的,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1945年8月15日的胜利钟声,在神州大地上激起千层浪。在延安,窑洞前的男女老幼涌上街头,火炬照亮黄土高原的夜空;在南京,市民点燃满城爆竹,金陵城的哭墙终于等来迟到的慰藉;在北平,商铺门前贴满“欢庆胜利”的标语,卢沟桥的弹痕在月光下诉说新生。
台湾的回归是抗战胜利最直接的成果。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举行,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宝岛重归祖国怀抱。然而80年后的今天,台湾岛内某些势力试图篡改这段历史。国台办发言人严正指出:“台湾光复是二战胜利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歪曲历史、分裂国家的行径都不可能得逞。”
芷江受降旧址内,萧毅肃将军子女捐赠的400余件文物静静陈列。这些泛黄的军装、褶皱的地图、生锈的佩刀,无声诉说着一个真理: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荣耀,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正如台湾媒体人宋秉忠所言:“台湾青年更需要了解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史,这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基因。”
胜利的喜悦无法掩盖历史的伤疤。在湖南常德,95岁的张奶奶是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幸存者,她布满皱纹的双手仍会因噩梦颤抖;在黑龙江,89岁的王爷爷至今记得日军731部队用活人做实验的惨叫。截至2025年,中国大陆登记在册的“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仅剩7人,她们等待道歉的呼声,如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哭墙,时刻叩击着人类的良知。
日本政坛的右翼势力却在历史问题上持续倒退。2025年,石破茂内阁拒绝发表“战后80年谈话”,沿袭安倍晋三“不能让子孙背负谢罪命运”的论调。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国会内“大家一起来参拜靖国神社之会”的议员联盟,每年组织大规模参拜活动,将14名甲级战犯奉为“英灵”。这种公然挑战战后国际秩序的行为,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在铁证面前,任何美化侵略战争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
抗战精神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在湖南芷江,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重走受降路,台湾青年在纪念坊前驻足沉思;在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和平大钟”的钟声回荡在长江之畔;在互联网上,“#815胜利日#”话题阅读量突破百亿,年轻网友用表情包、短视频重现历史场景,让红色记忆“破圈”传播。
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捍卫二战胜利成果。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从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到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始终站在和平一边。正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所言:“中国军队将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站在2025年的时空坐标回望,历史给出双重警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篡改历史将导向灾难。当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纪念碑前下跪时,日本政客却在靖国神社前鞠躬;当欧洲建立纳粹大屠杀纪念日时,东亚仍有人试图为军国主义招魂。这种鲜明对比,揭示着一个真理:只有正视历史,才能走向未来。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从也门撤侨到新冠疫苗援助,从碳中和承诺到太空探索合作,中国用行动诠释着“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正如驻约旦使馆临时代办龚安民在《明天报》撰文所言:“站在人类历史的十字路口,中国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与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80年前的今天,阳光穿透战争的阴霾,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80年后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从芷江受降的硝烟到台湾海峡的波涛,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哭墙到互联网上的历史记忆,中华民族正以坚定的步伐走向未来。让我们铭记: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和平不是馈赠,而是需要共同守护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