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录取通知书被指存在语句问题
【北大录取通知书被指存在语句问题】近日,北大录取通知书被指存在语句问题一事引发舆论热议。网友指出通知书里两处表述存在“句式杂糅”“语序不当”“用词不当”等问题,北大工作人员表示会反映研究改进,专家则认为虽非严重语病但有改进空间。这一事件看似是简单的语言纠错,实则反映出语言规范、高校形象塑造以及公众监督意识等多方面的深层问题。该网友认为,录取通知书中的“我校决定录取你入xx学院(系)专业学习”,此句存在“句式杂糅”问题,“决定”“录取”“入”“学习”多个动词叠加,且“录取”不可接兼语结构,建议修改为“我校决定录取你为xx学院(系)专业学生”。审阅通知书内容发现,“请你准时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到校报到”存在语序和用词不当问题,“准时”应放“到校报到”前,且“八月十八日”是时间范围,建议将“准时”改为“按时”,优化为“请你于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八日凭本通知书按时到校报到”。8月6日记者就网友质疑咨询北大,工作人员称会向招生办反映并研究改进。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称,这两处表述非严重语病,但不够简洁通顺。“录取你入专业学习”说得通,但动词叠加显啰嗦,“录取你为某专业学生”更简洁,原句非病句。对于“准时于某日到校”,他指出汉语状语位置灵活,此表述不算语病,但不符合习惯,将“准时”或“按时”调至“到校报到”前更通顺。他强调公文应简洁明了,此次争议表述虽无大错,但有改进空间。
从语言规范角度来看,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规范的语言表达能确保信息准确、高效传递。在公文类文本中,简洁明了更是基本要求。此次北大录取通知书中“录取你入专业学习”多个动词叠加,表述啰嗦;“准时于某日到校”状语位置不当,不符合日常语言习惯。虽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三夕认为这些并非严重语病,但语言规范并非只有“对”与“错”的二元判断,还有“优”与“劣”的层次之分。据相关语言研究机构调查,在正式公文中,简洁通顺的表述能让信息接收者理解效率提升约30%。北大作为顶尖学府,其录取通知书不仅是通知入学的文件,更是学校形象和文化底蕴的展示窗口,使用更规范、精炼的语言,能更好地展现学校的严谨态度和专业水准。
高校形象塑造方面,录取通知书是高校与新生及其家庭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份精心设计、语言规范的录取通知书,能给新生和家长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增强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之,存在语言瑕疵的通知书,可能会引发外界对学校管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质疑。有教育专家指出,高校形象是吸引优质生源和优秀师资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形象能为学校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北大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标杆,更应注重每一个细节,从录取通知书的语言规范做起,维护自身的高端形象。
公众监督意识提升也是此次事件值得关注的一点。网友主动指出北大录取通知书的问题,体现了公众对高校工作的关注和监督意识的增强。在信息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这种监督有助于推动高校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因公众监督而促使高校改进工作的案例逐年增多,涉及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多个方面。高校应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将监督视为提升自身的动力,而不是负担。
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认为网友过于苛刻,对录取通知书的语言问题小题大做。但我们要看到,公众对北大的期待更高,这种期待背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和对高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期望。而且,语言规范是一个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指出问题正是推动进步的重要一步。
北大录取通知书语言问题事件虽小,却折射出语言规范、高校形象和公众监督等多方面的大问题。高校应重视语言规范,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文本;积极接受公众监督,将其转化为提升自身的契机。唯有如此,才能在不断进步中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