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发文悼念舅公许倬云 自幼体弱多病,但是精神世界极其丰富!

热点 (3) 2025-08-06 19:31:45

王力宏发文悼念舅公许倬云 自幼体弱多病,但是精神世界极其丰富! (https://www.astrots.cn/) 热点 第1张

王力宏发文悼念舅公许倬云

  【王力宏发文悼念舅公许倬云】近日,王力宏发文悼念舅公许倬云。王力宏在社交平台发文称:我父亲小时候,最温暖的记忆之一,是他的七舅念给他听的睡前故事。他的七舅许倬云,自幼体弱多病、先天残疾,但精神世界极其丰富,智慧更是无人能及。虽然身体羸弱,他却靠知识为自己筑起一道盔甲。他自学认字,读起书来如饥似渴。他相信,如果身体无法强壮,那就要让思想变得坚不可摧——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肉体的限制。也正是这种信念,让他成为我们心中真正的巨人。每天晚上,七舅都会为父亲编织一段段连载故事,很多都是即兴创作的,里面藏着许多人生的道理。这些故事影响了父亲年幼而敏感的心智,鼓舞了他,也给了他一份属于童年的缤纷想象空间。虽然他是九个兄弟姐妹中的第七个,身体有残缺,但他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高大的背影。他深深爱着中华文化,他的学术成就融入了历史、社会学与哲学,而他内心的那份仁厚与温柔,也温暖了几代读者、学生与后人。2024年,他获得了唐奖汉学奖,这是一项极具份量的荣誉,奖金高达约1,200万元人民币。而他,依然如他一生所为,毫不犹豫地将全部奖金捐出,设立了“许孙奖学金”,用来支持全球从事汉学博士研究的年轻学者。昨夜,他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他的身形或许瘦小,但精神高大如山。他留下的一切,将永远不会被遗忘。许倬云先生,愿您安息。谢谢您,七舅公。愿上帝保佑安息。

  930年生于福建厦门的许倬云,自幼饱受先天残疾之苦——肌肉与骨骼融合导致终身瘫痪,仅剩两根手指可活动。但身体的桎梏从未禁锢他的精神世界。王力宏在悼文中透露,童年时父亲最温暖的记忆,便是七舅每晚即兴创作的睡前故事:“那些故事里藏着人生的道理,像种子一样种在父亲心里,也种在几代人的童年里。”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贯穿许倬云一生。他自学认字、如饥似渴地阅读,最终以史学为剑,劈开命运的阴霾。从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到台湾中研院院士,从《万古江河》到《中国文化的精神》,他以跨学科视野重构中华文明史,将历史、社会学与哲学熔于一炉。2024年,94岁高龄的他获颁唐奖汉学奖,却将1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许孙奖学金”支持全球汉学博士生——这一举动,与他60年前在匹兹堡大学课堂上对王小波说的“学问要为人间立心”遥相呼应。许倬云的学术成就早已超越学科边界。

  他提出的“中国文化的精神”理论,以“天人合一”为核心,重构了中华文明的世界观;其代表作《万古江河》被译为多国语言,成为海外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目”。但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后辈的提携与对社会的关怀。作为王小波的导师,他曾在匹兹堡大学的课堂上与这位未来作家“每周三下午长谈”,从文学到人生,从历史到哲学。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展现的黑色幽默与人文关怀,正是许倬云“学问要有人间温度”理念的文学投射。而对于王力宏家族,许倬云的影响同样深远。王力宏奶奶许留芬是清华大学经济系高材生,其父王大中为脑科专家,这种“崇文重教”的家风,正是许倬云所代表的许氏家族精神的延续。

  即便在晚年,许倬云仍以直播、写作与年轻人对话。2023年,他在《十三邀》中坦言:“我94岁了,但该做的事情不能耽搁。”这种“向死而生”的态度,让他成为Z世代心中的“精神偶像”。某高校学生曾在其微博留言:“先生用两根手指敲出的文字,比许多健全人的豪言壮语更有力量。”

  许倬云对社会的贡献,远不止于学术。2024年唐奖颁奖典礼上,他拒绝领取奖金支票,坚持要求主办方直接汇入奖学金账户。“学问不是私产,是全人类的财富。”他在致辞中说。这一举动,与他一生践行“为天地立心”的信念一脉相承。

  事实上,许倬云的“慷慨”早有传统。其兄许庆云作为造纸专家,曾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教育;其姐许留芬在台北商专设立“许留芬奖学金”,惠及无数学子。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家风,在许倬云身上达到新高度。某公益组织负责人评价:“许先生用千万奖金证明,真正的学者从不被名利束缚,他们的使命是推动文明进步。”

  许倬云去世的消息传出后,社交媒体掀起悼念热潮。网友“青衫客”留言:“读《万古江河》时,曾为先生‘中国不是国家,而是文明’的论断震撼;如今方知,先生本人就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学者葛兆光撰文称:“许先生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但他留下的‘往里走,安顿自己’的哲学,将永远指引年轻人寻找生命的意义。”

  王力宏的悼文更引发跨圈层共鸣。音乐人方文山转发道:“先生用故事温暖童年,用学问照亮时代,这才是真正的‘偶像’。”而普通网友的留言则更显真挚:“小时候觉得历史枯燥,直到读了许先生的书,才明白原来我们的文化可以这么浪漫。”

  许倬云的一生,是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以病弱之躯挑战命运,以学术创新回应时代,以仁厚之心温暖人间。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他的“精神丰碑”显得尤为珍贵。正如他在《往里走安顿自己》中所写:“世界在变,但人性的根本不变。我们要在动荡中寻找安定,在怀疑中建立信任。”这种对文化根脉的坚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正是许倬云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当王力宏在悼文中写下“他的身形或许瘦小,但精神高大如山”时,无数人看到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从许倬云到王小波,从王力宏家族到千千万万读者,这场关于精神力量的接力,从未停止。先生虽逝,但其思想如江河万古,终将汇入人类文明的海洋,生生不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