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户: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 多地连续超30天无有效降雨,干旱让农户心酸!

热点 (4) 2025-08-05 20:05:03

河南农户: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 多地连续超30天无有效降雨,干旱让农户心酸! (https://www.astrots.cn/) 热点 第1张

河南农户: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

  【河南农户: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近日,河南干旱天气再次引起关注。据河南省气象局监测,豫东、豫南地区成为重灾区,周口、驻马店、漯河等地连续30余天无有效降雨,部分站点最高气温突破43℃。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截至8月2日,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3万亩,其中严重受旱39.8万亩,41%的气象监测站点达到重度干旱等级,驻马店、周口局部站点甚至出现特旱。据报道,周口市淮阳区的农户称因为干旱高温,现在作物只能用井水灌溉,井水灌溉近一个月已经产生两千多元的电费且无法降地“浇透”。有农户表示,四十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针对当前旱情,省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抗旱资金。现金预拨中央1亿元“一喷多促”资金,下达6330万元抗旱资金,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河南的困境,是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缩影。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变暖使干旱频率增加20%,到2030年,中国主要粮食产区干旱风险将上升40%。在此背景下,构建“气候适应型农业”已成为必然选择。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水肥一体化和智能化灌溉;二是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利用大数据模型提前15天预测干旱风险;三是培育抗旱作物品种,如中国农科院研发的“中麦60”小麦,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80%的产量。正如农户所说:“政府帮我们浇出了今年的收成,但明年的雨水谁也说不准。我们得学会和土地更温柔地相处。”

  以河南商丘虞城县为例,截至 7 月 28 日,今年累计降水量仅为 171.5 毫米,远远低于历年同期平均值。放眼整个淮河流域,这一降水量数据几乎处于垫底位置,充分说明该区域不仅长时间缺乏降雨,而且降水量持续处于偏低水平。这种极端干旱的情况已经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以及地下水补给等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在农村地区,大片农田干裂,农作物因缺水而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农民们心急如焚却又束手无策。在城市中,水库蓄水量持续下降,部分地区居民生活用水开始紧张,一些地方不得不采取限时供水等措施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为何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天气差异呢?气象专家表示,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北,其控制范围从长江流域一路北推,甚至一度进入华北地区。这一异常变动使得本该位于江淮一带的主雨带也随之大幅北抬。河北等地恰好处于副热带高压的边缘位置,这里成为了水汽汇聚和对流爆发的绝佳区域,大量的水汽在此交汇,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导致暴雨频繁且强度极大。而河南则不幸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区以南,在副高的沉降抑制作用下,空气下沉增温,对流发展极为困难,水汽难以凝结成雨,降水自然就变得十分稀少。​

  此外,台风路径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进入 7 月以来,多个台风生成并向东南沿海靠近,但路径普遍偏东。大量水汽在浙江、福建甚至东海、台湾等海域就已被提前消耗,剩余的水汽在副高的引导下主要被带向北方主雨带,河南则处在水汽输送的边缘地带,难以获得充足的降水来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河南的干旱状况。​

  还有,北方干热气团的逐步扩张,也在推动雨带进一步北移。今年的华北、内蒙古中部气温高得离谱,热力条件反过来增强了地面气旋活动和对流强度,使雨带更集中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以北。同时这种干热气团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南部湿润气流的深入,导致雨带无法有效向南延展。​

  这种局地极端差异的气象格局虽属阶段性,但反映出目前全球气候背景下区域性极端事件频率确有上升趋势。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稳定、路径偏移,以及海温变化对台风路径的影响,都在改变以往我们对季风、降水的经验认知。这不仅加大了气象预测难度,也对防汛抗旱提出了更高要求。​

  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河北和河南两地政府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河北,各级政府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全力组织抗洪抢险工作。消防、武警、公安等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奔赴受灾现场,解救被困群众,转移受灾人员和物资。同时,加强对水库、河流等水利设施的巡查和监测,及时进行水量调度,防止出现更大的险情。在河南,当地政府积极组织抗旱救灾,通过人工增雨作业来增加降水量,缓解旱情。同时,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和维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河北的特大暴雨和河南的严重干旱,这两种极端天气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水平,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每个人也都应该增强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