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小化”白酒:从市场边缘到行业变革新引擎

财经 (2) 2025-08-01 16:59:45

  转自:新华财经

  近日,“3元面配48元茅台供不应求”的新闻引发热议,传统面馆拆瓶卖酒成为社交媒体焦点同时,也为中国酒业转型提供了鲜活案例支持。

  实际上,早在新闻火爆前,中高端白酒企业已敏锐捕捉到市场风向的变化,开启了一场与“拆瓶零售”不谋而合的战略尝试。

  消费观念悄然转变 从“面子消费”到“品质消费”

  在传统白酒消费场景中,“大瓶即大气”的观念根深蒂固。消费宴请、馈赠礼品时,500毫升甚至1升的大瓶装白酒,曾被视为“诚意”和“贵气”的象征。

  然而,近年来白酒市场却悄然掀起一场“瘦身”运动,小瓶装、低度化白酒正以惊人的速度抢占货架,众多知名酒企纷纷布局以低度化、小瓶化为特征的“低小化”市场。

  通过自营App推出100ml飞天茅台迷你装;将推出29度“一见倾心”小瓶装;研发28度国窖1573并同步开发16度、6度超低度产品;洋河升级33.8度微分子系列并推出211ml高线光瓶酒;启动“两低一小”(低端、低度、小酒)战略,推出33度至18度多款低度小酒;推出30-45度低度青花汾及果味清香型白酒;在部分市场试点38度以下小瓶装产品;推出13款城市主题小酒;江小白持续深耕小瓶低度市场;国台推出39度低度酱香产品等。酒企的积极入场,显示出“低小化”白酒市场的巨大潜力。

  对于注重健康和品质生活的消费者来说,小瓶低度白酒更加符合饮酒习惯,在享受饮酒的乐趣同时,又不会给身体带来过大负担。不少消费者表示,以小杯为单位消费白酒时,单位时间内摄入的酒精量被精准控制,既能延长品鉴的愉悦感,又可通过“少量多次”的消费模式,降低单次消费成本。

  白酒“低小化”从边缘尝试逐渐成为转型风向标,变革背后既有消费代际更迭的原因,也是白酒企业破局存量竞争的重要尝试。

  市场困境下转型求索 “低小化”能否成为行业解药?

  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白酒市场库存继续呈现上升趋势,宴请及送礼需求急剧减少,节假日消费量同比逐年下滑。在此背景下,婚庆寿宴与家庭独酌场景逆势成为消费支柱,标志着白酒市场正式进入“去仪式化”时代。

  白酒低度化、小瓶化趋势的再度兴起,正是对这一转型最直接的回应。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传统酒企的初步试水,到2012年前后江小白等品牌引爆年轻化市场,再到2016年行业高端化浪潮下的短暂沉寂,“低小化”白酒已历经多轮市场验证与行业迭代。如今卷土重来,意义已远超产品形态创新,成为消费主权时代,企业与消费者对话的载体。

  当前,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不再盲目追求高端品牌和大瓶装,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口感、包装以及消费体验,根据实际需求和喜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消费思维和消费行为将直接影响白酒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新生代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低度化和小瓶化趋势或将真正落地。

  从低小化感知行业变革 产业创新实践已悄然酝酿

  白酒“低小化”,是酒企从“主动定义市场”到“被动响应需求”,体现出市场的深刻变革。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指出,白酒需要从“功利性社交符号”转为“情感共鸣的索引”,成为“悦己”“共情”“姿态”的载体。更低的酒精度、更好的风味应是酒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过去,酒企习惯于“主动出击”,通过广告轰炸塑造品牌认知,以渠道压货驱动销量增长,靠提价策略维持利润空间。然而,在消费主权崛起的当下,这一模式难以为继。消费者不再为酒企定义的“高端”“经典”买单,而是更愿意为“符合自身饮用场景”“匹配情绪价值”“解决具体痛点”的产品付费。

  中国酒业智库专家、知趣咨询总经理蔡学飞认为,“低小化”白酒的爆发,从短期看,是酒企应对存量竞争的战术调整;从长期看,则是白酒从“文化符号”向“生活方式”演进的关键跃迁。

  “低小化”仅仅是酒企寻找“新出路”的尝试之一,消费趋势的转变意味着“需求驱动供给”的新时代已经开启,这要求企业“放下身段、拆解需求、重构供给”。只有当酒企更虚心地倾听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方有望从红海竞争中突围。

  相信未来,随着“低小化”等趋势的持续演进、发展,白酒行业有望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描绘“高品质产品赋能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图景。(徐丹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