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灭蚊next level:放蚊子吃蚊子
【广东灭蚊next level:放蚊子吃蚊子】7月30日,佛山市三水区南山镇的积水洼地里,一群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小心翼翼地将一盒盒幼虫倒入水中。这些看似普通的幼虫实则暗藏玄机——它们是中山大学团队培育的“蚊界猎手”华丽巨蚊幼虫,专以传播基孔肯雅热的白纹伊蚊幼虫为食。这场“以蚊治蚊”的生态战,标志着广东在蚊媒传染病防控中迈出关键一步。截至7月26日,广东省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超4800例,其中佛山市顺德区占比超90%。这种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虽无特效药,但可通过阻断传播链控制疫情。然而,传统化学消杀面临两大困境:一是蚊虫抗药性增强,部分区域需连续喷洒三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二是药物残留威胁生态环境,顺德区某公园曾因过度使用杀虫剂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就像打地鼠游戏,消杀一处,另一处又冒出来。”佛山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出,伊蚊卵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一年以上,单纯杀灭成蚊难以根治隐患。在此背景下,生物防治成为破局关键。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张东京副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为防控注入新动能。这种体型达3.5厘米的巨型蚊子,幼虫期堪称“伊蚊绞肉机”——每只一生可吞噬80-100条伊蚊幼虫,且其孳生环境与伊蚊高度重合,从废弃轮胎到房前屋后的积水容器,皆能精准定位。“更关键的是,华丽巨蚊成虫不吸血,只吸食花蜜。”张东京手持透明培养盒展示,紫红色带金银斑纹的成蚊在盒内翩跹,与黑白条纹的伊蚊形成鲜明对比。7月30日,团队在南山镇按1:50比例释放三龄幼虫,预计一周内可覆盖5000平方米孳生地。这种“以蚊治蚊”策略并非孤例。广州市白云区峡石村已持续七年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绝育雄蚊,通过让雌蚊产下无法孵化的卵,使当地白纹伊蚊密度下降92%。村民李阿姨感慨:“以前夏天不敢穿短裤,现在孩子能在院子里玩到天黑。”在佛山,生物防治呈现立体化趋势。禅城区亚艺公园内,园林工人正将一尾尾鲮鱼苗投入湖中。这些本土鱼种日均捕食438条蚊幼虫,且不会像入侵物种食蚊鱼那样破坏生态平衡。数据显示,投放5200尾灭蚊鱼后,公园蚊虫密度下降76%。
技术手段同样不可或缺。顺德区启用无人机对天台、花园等隐蔽区域进行热成像扫描,精准定位积水点;南海区开发“积水上报”小程序,居民拍照上传可获积分兑换灭蚊用品。这种“科技+群众”的模式,使清积水效率提升3倍。
在顺德区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来自湖北的游客王先生正在接受治疗。“发烧三天后关节剧痛,像被千万根针扎。”他回忆道。医院通过核酸检测迅速确诊,并采用中药熏蒸、针灸缓解疼痛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护士长介绍,病房配备防蚊门帘、纱窗和灭蚊灯,形成三重防护。
防控成果逐渐显现。国家疾控局专家评估,佛山疫点超半数区域蚊媒密度已降至安全水平。但专家提醒,基孔肯雅热康复期长达3个月,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关节损伤。
这场“蚊子内战”背后,是广东对“同一健康”理念的深刻践行。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指出:“传统防控侧重末端治理,而生物防治通过重构生态链实现源头阻断。”佛山模式若验证成功,将为全球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中国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华丽巨蚊幼虫的释放需严格遵循生态学原则。团队通过环境DNA检测技术,确保投放区域无其他濒危水生生物。这种审慎态度,赢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点赞:“在创新与保守间找到平衡点,这才是可持续防控的真谛。”
夜幕降临,南山镇的积水洼地里,华丽巨蚊幼虫正潜伏待机。它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正参与一场关乎百万人生健康的战役。这场战役没有硝烟,却需要科研人员的智慧、基层工作者的汗水,以及每个居民拧紧“积水瓶盖”的微小行动。正如张东京教授所言:“防控传染病不是消灭某个物种,而是重建生态平衡。”当科技与自然握手言和,当个体责任汇聚成集体力量,我们终将找到与蚊子共处的智慧——不是赶尽杀绝,而是让它们在生态链中各安其位。这或许就是广东灭蚊“黑科技”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守护健康,从来都是一场需要敬畏之心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