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协会:对释永信戒牒予以注销 涉嫌挪用寺院资产、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等!

热点 (6) 2025-07-28 15:44:23

佛教协会:对释永信戒牒予以注销 涉嫌挪用寺院资产、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等! (https://www.astrots.cn/) 热点 第1张

佛教协会:对释永信戒牒予以注销

  【佛教协会:对释永信戒牒予以注销】7月28日11时,中国佛教协会官网发布一则简短公告,如惊雷般震动宗教界与社会舆论:“根据有关规定,我会同意对释永信(俗名:刘应成)的戒牒予以注销。”公告背后,是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涉嫌挪用寺院资产、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等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曝光。这场持续发酵的宗教界丑闻,在佛教戒律与现代法治的双重审判下,撕开了宗教场所管理失序的隐秘伤疤。释永信的堕落轨迹,堪称当代宗教人物失范的典型样本。自2015年首次被举报“生活作风不检点”以来,这位曾以“少林文化全球推广者”形象示人的住持,始终深陷舆论漩涡。2025年7月27日,少林寺管理处发布的通报揭开了最后的遮羞布:经多部门联合调查,释永信不仅涉嫌挪用侵占少林寺扩建项目资金、违规处置寺院资产,更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甚至育有私生子。“他办公室里常年备着避孕药,寺院账目上频繁出现不明消费记录。”一位曾在少林寺工作的匿名信源透露。更令人震惊的是,企查查数据显示,释永信关联的8家企业中,5家已注销或吊销,剩余3家包括郑州市佛教协会、河南省佛教协会及中国嵩山少林寺——这些本应清修的宗教机构,竟成为其操控资本的工具。中国佛教协会的公告,标志着释永信正式被逐出佛门。戒牒作为僧人受戒的合法凭证,其注销意味着佛教界对其身份的彻底否定。根据《全国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僧人若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或涉及刑事犯罪,即丧失持戒资格。“这不是简单的行政处罚,而是对佛教核心价值的捍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建华指出。佛教戒律中,“不邪淫”位列五戒之一,“不偷盗”更是佛门根本。释永信的行为,不仅违反了最基本的戒律,更将千年古刹少林寺拖入资本与欲望的泥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注销程序严格遵循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先由河南省佛教协会提交报告,再经中国佛教协会审核,最终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这种“三级联动”机制,体现了宗教中国化进程中法治化管理的进步。

  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武术圣地,少林寺的声誉因释永信事件遭受重创。7月27日通报发布后,登封市文旅局紧急叫停所有涉少林寺商业合作项目,原定于8月举办的“少林文化国际论坛”也被无限期推迟。

  “游客数量已下降40%,海外研学团全部取消。”少林景区工作人员无奈表示。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信任的崩塌——当“禅武合一”的精神象征与贪腐丑闻挂钩,当“普度众生”的宗教领袖沦为欲望囚徒,公众对宗教场所的信任降至冰点。

  这种信任危机早已埋下伏笔。2017年,少林寺曾因“天价香火”“商业化过重”遭央视点名批评;2020年,释永信被曝拥有价值千万的豪宅与豪车。尽管其团队多次否认,但此次调查证实,部分资产确通过关联企业转移至其亲属名下。

  释永信案的突破性进展,得益于多部门联合调查机制的建立。2025年3月,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公安部、审计署启动“宗教场所财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核查寺院资产处置、工程建设招标等环节。在少林寺,调查组发现多笔资金流向异常:2023年寺院扩建项目中,有1.2亿元通过层层转包最终流入释永信亲属控股的公司;2024年少林药局药品采购中,存在虚开发票、套取资金等行为。

  “宗教场所的财产属于信教公民集体所有,任何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国家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强调。目前,公安机关已对释永信涉嫌职务侵占罪、非法经营罪立案侦查,其名下多处房产与银行账户被冻结。

  释永信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宗教场所现代化转型中的深层矛盾:传统清规与商业利益的冲突、个人权威与集体决策的失衡、信仰纯粹性与管理世俗化的博弈。

  “宗教的健康传承,需要制度铁笼的约束。”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建议,应建立宗教场所财务公开制度、住持轮换制度及信徒监督机制,将“人治”转向“法治”。事实上,部分寺院已开始探索改革:灵隐寺推行“信徒代表大会”制度,让信众参与重大决策;龙泉寺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善款流向全程可追溯。

  当戒牒的墨迹在阳光下干涸,这场风暴终将平息。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守护宗教的纯净性?如何平衡信仰传承与现代治理?如何在资本浪潮中守住精神家园?少林寺的钟声依旧在嵩山回荡,那声音里既有千年的沧桑,也有重生的渴望。或许正如达摩洞前的那株古柏,历经风雨仍向上生长——真正的信仰,从不在丑闻中崩塌,而在反思中涅槃。当法治的阳光穿透宗教场所的阴影,我们终将见证:清规与法律共舞,信仰与理性同行,这才是宗教中国化的光明未来。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