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表态:精简套餐 资费透明
【三大运营商表态:精简套餐 资费透明】近日,三大运营商纷纷表示推进行风纠风,落实2025年工信部工作部署,承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维护行业生态,切实回应客户关切。21日,中国移动发布十项服务承诺,如业务订购须客户确认、办结下发告知短信,无合约变更套餐48小时内办结,用户可自主屏蔽境外来电短信等。中国联通在近日举行的合作伙伴大会期间表示,推出四个方面十六项举措,其中包括精简资费套餐方案种类和数量,资费公示做到分类清晰;业务协议关键要素加黑加粗显示等。 中国电信20日表示,规范服务提供,提升服务水平,推出九项措施,包括征得用户同意后开通电信业务,让用户明白消费;规范业务退订办理流程;未公示套餐不销售等。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的今天,手机和网络早已成为市民的“生活刚需”。然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三大通信运营商,却因资费套路、服务短板、网络问题频发,屡屡成为市民吐槽的“重灾区”。从社交媒体上如潮水般涌来的热议,到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投诉榜单上居高不下的排名,三大运营商的“槽点”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不断累积,这一现象如同一面镜子,清晰折射出行业在转型期所面临的深层矛盾。“明明办了59元的套餐,每月话费却稳定在90元以上。”北京上班族李女士的这番遭遇,绝不是偶然的个例。在众多用户群体中,像她这样被资费问题困扰的大有人在。三大运营商精心设计的资费套餐,如今正深陷一场“文字游戏”所引发的信任危机泥沼。
运营商常常以极具诱惑力的“首月1元”“限时特惠”等宣传语来吸引新用户,然而,用户一旦上钩,次月费用往往就会如火箭般暴涨数倍。就拿某运营商推出的“19元/月影视套餐”来说,表面上价格十分亲民,可实际上,这个套餐仅包含定向流量,用户若想使用通用流量,则需额外付费,而且套餐外流量单价竟然高达5元/GB。更令人气愤的是,很多用户若没有及时关闭自动续费功能,就可能连续数月被莫名扣费,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尽管“不限量套餐”早已被监管部门明令叫停,但运营商们却玩起了“文字游戏”,通过“达量降速”的方式变相限制用户使用。上海用户王先生就深受其害,他办理的“99元无限流量套餐”,原本以为可以畅快上网,可当使用量达到20GB后,网速便骤降至3G水平。此时,刷视频变得卡顿不堪,微信消息也延迟严重,实际体验与“断网”几乎没有区别。2024年工信部的通报显示,三大运营商因“擅自开通增值业务”被罚款超过2亿元。多位市民纷纷表示,自己从未主动订阅过的“彩铃”“天气预报”等服务,却悄然出现在账单之中。更讽刺的是,当用户致电客服要求取消这些服务时,常常会遭遇各种推诿,客服以“系统无法操作”“需到营业厅办理”等理由敷衍了事。
如果说资费问题是摆在明面上的“明枪”,那么服务短板则是在暗处伤人的“暗箭”。从人工客服难以接通,到投诉处理效率极其低下,运营商的服务体系正在一点点透支着用户的耐心。三大运营商大力推广的AI客服,本应是提升服务效率的利器,却因为语义识别能力差、问题解决能力弱,沦为了毫无用处的“摆设”。广州用户陈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糟心事,他因流量异常扣费致电客服,AI客服却像复读机一样反复播放“请说‘查询流量’”,当他好不容易尝试转人工时,系统却提示“当前排队人数超过100位”。即便成功联系上了人工客服,问题也常常被层层转接。深圳用户林女士因宽带故障进行投诉,先后经历了“一线客服 - 技术专员 - 区域经理”三轮沟通,耗时整整5天,问题却依旧没有得到解决。更离谱的是,某运营商规定“投诉需48小时内处理”,但实际平均处理时长却超过了72小时,许多用户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才能加速问题的解决。携号转网政策本应打破运营商的垄断局面,给用户带来更多选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障碍重重。多位市民反映,在办理转网时,客服会以“合约未到期”“赠送业务未取消”等理由拒绝办理,甚至还暗示“转网后信号会变差”。2024年,工信部约谈了三大运营商,要求他们简化转网流程,但“隐性门槛”仍然没有彻底消除。
尽管三大运营商宣称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但用户的实际体验却与宣传内容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从城市中熙熙攘攘的地铁,到广袤无垠的乡村田野,网络质量问题正成为市民们心中的“心头之痛”。某运营商在广告中宣称“5G速率达1Gbps”,然而,实测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在人员密集的区域,如商场、车站等,5G网速常常低于4G;部分用户甚至反映,开启5G后,手机电量消耗加快,还出现发热严重的情况。更讽刺的是,某些标注着“5G覆盖”的区域,实际信号却十分微弱,用户不得不手动切换回4G网络。在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河南村民张大叔家距离基站仅3公里,但手机信号常年只有1 - 2格,通话时断断续续,视频通话更是成了一种奢望。尽管运营商声称“乡村5G覆盖率超90%”,但实际信号质量却让人不敢恭维。
家庭宽带同样问题频发。上海用户周女士办理了300M宽带,本以为可以享受高速网络,但测速结果显示,实际下载速度仅50Mbps,远远低于承诺的标准。当她向运营商客服反映问题时,客服却将责任一股脑地推给用户路由器,称“需自费更换千兆设备”,却完全忽略了自身线路老化、分光比过高等问题。
市民们对运营商的种种不满,本质上是运营商“重营销、轻服务”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在5G投资带来的巨大压力下,运营商为了快速回笼资金,不得不通过设计复杂套餐、捆绑增值业务等方式来“创收”,却完全忽视了用户体验这一核心竞争力。
工信部已出台《关于提升5G服务质量的通知》,明确要求运营商“规范资费公示”“简化套餐结构”“保障用户选择权”。但处罚力度仍需加强,对“擅自开通业务”“虚假宣传”等行为应建立“黑名单”制度,提高违规成本。运营商可借鉴电商行业经验,推出“资费计算器”“流量使用预警”等功能,让用户清晰掌握消费明细。同时,优化投诉处理系统,通过AI自动分类问题、分配专员,将平均处理时长压缩至24小时内。在同质化竞争下,运营商需转向差异化服务。例如,针对老年用户推出“大字版账单”“一键客服”;为商务人士提供“跨国漫游包”“专属网络加速”;在乡村地区试点“低频5G”,兼顾覆盖与成本。
当市民为流量超支焦虑、为信号盲区抓狂、为投诉无门愤怒时,三大运营商的“槽点”已不仅是商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数字化生存成为刚需的今天,通信自由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唯有以用户为中心,摒弃套路、回归服务本质,运营商才能走出“信任危机”,真正赢得市场与民心。
从积极角度看,三大运营商此次表态是对公众长期诉求的积极回应。在社交媒体热议和消协投诉榜单的重压下,运营商意识到改善服务、重塑形象的重要性。以中国移动为例,业务订购须客户确认、办结下发告知短信等承诺,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用户被莫名扣费,增强用户对业务的知情权和控制权。中国联通精简资费套餐方案种类和数量,资费公示分类清晰,可减少用户选择套餐时的困惑,降低因套餐复杂而产生的消费纠纷。中国电信征得用户同意后开通电信业务,规范业务退订办理流程,保障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让消费更加明白。这些举措若能切实执行,将显著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对运营商的信任。
然而,我们也需保持审慎态度,过往经验表明,运营商的承诺有时难以完全兑现。此前,尽管监管部门多次叫停“不限量套餐”等不规范行为,但运营商仍通过“达量降速”等方式变相限制使用,引发用户不满。此次精简套餐和资费透明承诺,也可能面临类似困境。一方面,精简套餐可能影响运营商的利润空间。运营商过去通过设计复杂套餐,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取额外收益,精简套餐意味着减少这种“灰色收入”,在利益驱动下,运营商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彻底执行。另一方面,资费透明涉及运营商内部成本核算和定价策略调整,过程复杂且阻力较大。如套餐外流量单价、增值业务收费等,要实现真正透明,需对现有计费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成本高昂,运营商可能因成本考量而拖延或打折扣。